登录  | 立即注册

游客您好!登录后享受更多精彩

查看: 32236|回复: 40

[转帖] 秦淮八艳——历史上秦淮河畔那些传奇女子的传奇故事(加分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9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梦幻絮语 于 2013-12-31 01:05 编辑

秦淮八艳指的是哪八个美女
历史上秦淮河畔那些传奇女子的传奇故事


01.jpg


  秦淮八艳指明末清初在南京秦淮河畔留下凄婉爱情故事的八位才艺名妓。明末在秦淮一带的八个名妓,又称“金陵八艳”。秦淮八艳的事迹,最先见于余怀的《板桥杂记》分别写了顾眉生、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等六人。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陈圆圆而称为八艳。

八艳简介


共同点

  秦淮八艳除马湘兰以外,其他人都经历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换代当时好多明朝的贪官贪生怕死,卖国求荣,而和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淮八艳虽然是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在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却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节气。

  其次,她们在诗词和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八人个个能诗会画,只是大部分已经散失,只有柳如是作品保留下来较多。她们创作勤奋,努力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故宫博物馆曾展出了马湘兰的兰花长卷,无锡博物院也曾在南京展出了董小宛的蝴蝶图。

  最后一点就是,她们对爱情和友谊十分忠诚。秦淮八艳都是被逼上青楼的。没有人想过这样的卖笑生涯。她们无不想找一位情投意合的如意郎君终生厮守,可她们的从良却总是历经坎坷。八艳中的柳如是、顾眉生、寇白门后来都从良跟随明末的历史名臣。明亡后,八艳中许多人都因政治原因而遭到追捕。陈圆圆,董小宛也由此出现在当时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生命中。

1.jpg


秦淮八艳人物列表

姓名       特点                                   相关人物                结局

柳如是    个性坚强 正直聪慧 民族气节             陈子龙 钱谦益            自缢身亡

陈圆圆    能歌善舞 色艺俱佳红颜祸水              李自成 吴三桂            削发为尼

董小宛    聪明灵秀 鄙视权贵 勇于斗争             冒辟疆 顺治              众说纷纭

李香君    温柔纤小 有礼有节红颜薄命              侯方域                   青灯古佛

顾眉生    通晓文史工于诗画 我行我素              龚鼎孳                   嫁为人妻

卞玉京    琴棋书画 通晓文史 画技娴熟             吴梅村                   削发为尼

寇白门    单纯善良 精通音律 吟诗作对             朱国弼                   病死

马湘兰    气质超凡 擅画竹兰 多才多艺             王稚登                   郁郁而终


3.jpg


详细介绍

  明朝末年,以色貌才气而名冠秦淮河的金陵八艳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时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者何止百千?诸多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命运皆与她们有着重大关系。美女爱英雄,妓女爱才子。她们的艳丽不仅令凡俗之人动心,更令许多英雄才子为之神魂颠倒,乃至历史随之改变。

  明末的秦淮河一派勾栏瓦肆,歌舞升平,笙歌彻夜的景象。其中青楼林立,尽是风尘女子的世界,俨然成为明代最为繁华的歌舞地。许多青楼都收留有父母双亡,孤苦无依的童女。她们教其琴棋书画,诗词歌舞。待其长成后便成为青楼中的招牌。金陵八艳柳如是、李香君、卞玉京、郑妥娘、顾眉生、寇白门、陈圆圆、董小宛皆是由雏妓养成至秦淮河一“绝色”的。

  八艳不仅个个相貌身材一流,而且诗词歌舞样样精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关心天下大事,与继东林党之后的复社文人来往密切,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当真巾帼不让须眉。她们中的李香君,卞玉京、董小宛与明末四公子中的侯方域,方以智,冒襄的风流韵事被时人传为美谈。

  岂知明末四公子在当时文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成立的复社是继东林党之后又一重要的带有政治色彩的文学社团。明末四公子均是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之后,诗词文章一流。其中方以智文武双全,为大明朝作过很多贡献。他任崇祯帝翰林院检。明亡后他为光复明朝而奔走,任南明永王定王的讲官,永历帝的宰相。当清朝一统天下成定局之后,他又积极筹备反清复明活动。当时慕其名而投奔者成千上万。

  八艳中的柳如是、顾眉生、寇白门后来都从良跟随明末的历史名臣。明亡后,八艳中许多人都因政治原因而遭追捕。陈圆圆,董小宛也由此出现在当时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生命中。

  当时明末将领吴三桂投在闯王李自成的麾下。他控制着长城要塞,抵御清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陈圆圆被献与吴三桂受尽恩宠。两人感情笃深。后来李自成麾下另一将抢夺陈圆圆。吴三桂迷恋与她,因此大怒道:“我手握重兵竟连一女子也保护不了!”冲冠一怒为红颜,自此吴三桂起兵投清倒戈相向。农民军毕竟难敌训练有素的正规军,清军入关,如风卷残云般将其歼灭。李自成功败垂成,成为历史上的悲剧英雄。清统一天下后,吴三桂因其功高而被封为西南藩王。若当时陈圆圆未被抢,吴三桂未必会倒戈相向,历史上是否真会有大清朝还未可知。

  金陵八艳,色冠一方,她们的命运与帝王将相紧连在一起。许多历史事件的背后,帝王将相的许多令常人难以理解诡异出格的行为都可从她们的命运中找到答案。英雄爱美女,金陵八艳之艳,可谓艳之极至!

01.jpg
 

点击以下连接进入活动贴

【心灵治愈地萌宠篇】万物有灵且美~就不信萌不死你(加分帖)
温柔一瞄——猫の浪漫情话(加分帖)
美丽中国  群山蕴宝 飞瀑流泉 人间仙境,哪个是你的最爱!(加分贴)
十大异国浪漫风情——希腊畅游晴空白云之下,西班牙乡村美景……(加分帖)
月亮再亮,终究冰凉。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加分帖)
盘点动漫里的那些神作,哪部是你的最爱?(加分帖)
【治愈系图文】你好,六月。——人生,说到底,活的是心情。(加分帖)
谁为嫁衣狂——在这热情洋溢的夏天,亲爱的,我们结婚吧!(加分帖)
摄影师镜头下梦幻般绚丽的画面,摄人心魄……能不心动吗?(加分帖)
尘世间的美,或许你永远不了解——云端的尽头或许真有仙境(加分帖)
那一刻,阳光正好——用一个花开的季节,温暖你的每一个眼眸!(加分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幻絮语 于 2013-6-30 03:48 编辑

  秦淮八艳有别于历史上的其他美人,也许在于她们不像中国历史上其他的美人那样,专门是为帝王准备的。她们不承担亡国祸水的罪名,在爱情方面,她们享有较别人更多的自由。她们有选择的权利,换句话说,一般的男人可以爱她们,她们也可以爱上一个普通的男人。秦淮八艳和西施相比、和赵飞燕相比、和武则天相比,更多一些平民百姓的人情味。八艳的真正意义,在于她们有不做亡国奴的骨气,在于她们很好的文化素养和不同凡响的政治见识。外在的美可遇,内在的美难求,时穷节乃现,只有到了国破家亡的最后关头,才能看得出一个人的节操。

  秦淮八艳是一面镜子,桃花扇底看前朝,通过这八位不同凡响的风尘女子,人们看到的是中国文化的颓败,是中国男性知识分子的虚伪和装腔作势。像钱牧斋和侯方域,都是名噪一时的大才子,这些才子都是先唱高调,最终却失节投机,走到他们平日所鼓吹的理想的反面去了,爬得太高,跌得就重。倒是秦淮河边的八位小女子,轰轰烈烈地唱了一曲正气歌,活活羞煞男子汉大丈夫。

    想必大家对于秦淮八艳都有所了解,也或许其中的某个女子就是你所喜欢的,那么就让我们来说说这八位传奇女子的传奇故事。


章台柳隐——风骨嶒峻柳如是


1.jpg


  最早知道秦淮八艳,是因为一部电视剧《桃花扇传奇》,如今早已不记得里面的情节,却牢牢记住了里面的那八个绝代芳华的女子,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柳如是。其一,是喜欢这个名字,所有的古代名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个名字,其二,是喜欢这个女子的性子,一群莺莺燕燕里,只有柳如是,那么的英姿飒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她的气场,吸引了我。

  柳如是本姓杨,名影怜,改姓柳,名隐。后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号河东君,又号蘼芜君。

  单就文学和艺术才华而言,柳如是便可以称为“秦淮八艳”之首。清人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她还精通音律,长袖善舞,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让她闻名于世的自然不仅仅是她的美艳绝代,她的才气过人,她的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更是让她成为一个传奇。

  她幼时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她以绝世才貌,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相交往,常着儒服男装,与诸文人纵谈时势,诗歌唱和。她被称为秦淮八艳之首,也被称为女侠,巾帼不让须眉,不是没有道理的

  其一,她的诗。

  《剑术行》——“拂衣欲走青珊瑚,澒(hong四)洞不言言剑术。须臾树杪(miao三)雷电生,玄猿赤豹侵空冥。寒锋倒景不可识,阴崖落木风悲吟。吁嗟变化须异人,时危剑器摧石骨。我徒壮气满天下,广陵白发心恻恻”。

  短短诗间,可见李清照的纤婉,李白的洒脱,杜甫的沉郁;作为一个青楼女子,有此才气,自然不仅仅是源于后天的精心培养,更可见她过人的天赋。难怪陈子龙称她道:“乃今柳子之诗,抑何其凌清而瞯(jian)远,宏达而微恣与?……大都备沉雄之致,进乎华骋之作者焉。”倒实在恰当。

  有如此内涵的女子,即使没有如花美貌,也足以让人倾慕了。

  其二,她的敢爱,敢于追求爱。

  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并后来与陈子龙情投意合。据传,她十四岁认识江南才子陈子龙,二人便互有好感;十七岁,她毅然撰作《男洛神赋》献给这位倾心相与的男子,二人遂坠入爱河。这个举动的率真勇敢可爱,以陈寅恪先生所总结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形容之,绝不过分。

  她艳绝天下,她才情无双,她喜男装,更显示出她的率直可爱,这样的女子,如何能让人不动心?

  “虽知己而必别,纵暂别其必深。冀白首而同归,愿心志之固贞。”这是她为陈子龙所做的《别赋》,此情此意,可见一斑了。

  遗憾的是,陈子龙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

  之后,许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就算其中有杰出之士,也只停留在友谊阶段。直到二十四岁,她对同好放出话来:“吾非才学如钱学士虞山者不嫁。”

  其实柳如是选中钱谦益,我也是可以理解的。她早早堕入风尘,阅人可谓无数。多情公子虽多,但对一个青楼女子能够真心的,能有几人?而钱谦益才华自不用说,为人又有情有趣,对她又是这般关照,与他在一起,触手可及的是安稳自在的生活,她又如何不肯?

  所以,虽两人相隔36虽,虽柳如是出自风尘,但两人还是轰轰烈烈地结为秦晋之好。

  成婚后,两人确实过了一段幸福而温馨的生活,只可惜,好景总是不长久的。

  关于钱谦益此人,世人评论褒贬不一,不管他是真的为百姓着想,识时务也好,胆小懦弱,贪恋权势也好,当他违背了自己的承诺,当他不敢与柳如是共同赴死的时候,他无疑是伤了柳如是的心的。柳如是选中钱谦益,不仅仅是因为他可以依靠,可以保证安稳的生活,更重要的是,钱是敢于朝廷权贵作对的东林党人、复社名士,是英雄身上的气骨。但只怕钱谦益在反复之间留给她的失望,只有她自己能够体会了。

  其三,她的民族气节

  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是,是柳如是支持钱谦益去当南明的礼部尚书。清军兵临城下之时,是柳如是劝钱谦益和她一起投水殉国,但钱谦益最终退缩了,还拦住了她的以身殉国。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的出,当扬州沦陷,清兵因为报复而大肆屠城之时,柳如是的内心,是多么痛苦,而钱谦益就是在这个时候,出降清廷。这对柳如是来说,又是怎样巨大的打击。所以,当钱谦益降清去京城后,柳如是一意留在南京不去。钱谦益也受她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不再为清廷效命。

  对钱谦益的退缩,柳如是也只能长叹,隐居世外,不事清廷,也算对得起故朝了。

  顺治五年,他的门生黄毓琪因写诗讽刺清廷而受责,事情牵连到钱谦益身上,被捕入狱,又是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贿赂营救出狱。柳如是并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张煌言、瞿(qu)式耜(四)、魏耕等联系。二人同抗清势力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为他们出谋划策,并倾全部的财力物力,支持抗清势力,以及那些在抗清斗争中牺牲者的家人。使得本来颇为殷富之家,到他临死时,竟然家徒四壁。

  柳如是这一切作为,不仅为故朝做了许多颇有意义的事情,也为她声明狼藉的丈夫挽回了声誉。所以,称柳如是为“女中丈夫”,“巾帼英雄”丝毫不为过。

  自古红颜命多舛,纵使如柳如是这般大气的女子,最后也躲不过命运的残酷。

  1666年钱谦益去世时,柳如是还不到五十岁,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如是为了保护钱家产业,吮血立下遗嘱,然后解下腰间孝带悬梁自尽,情形极为悲惨。一代风流奇女,香消玉殒,余恨不禁,而此时距钱谦益去世仅两个月。甚至死后都不能与钱谦益合葬,反而被逐出钱家坟地,一座孤坟,葬在虞山脚下。

  柳如是这一生虽胸怀大志,却无奈早早堕入风尘,终逃不过红颜薄命的命运。虽轰轰烈烈嫁给了她心目中的英雄,但这英雄却最终让她失望。一心维护的朝廷,眼睁睁地看着他沦落,自己成为亡国之奴。渴望安稳平静的生活,却一生风风雨雨,坎坷不断。柳如是这一生,充满了传奇,却也真正是命途多舛。

  我恍然间好似还能想象得到她着男装谈笑吟诗的俏皮飒爽的摸样,在波光粼粼的西湖上,该是多么美的一道风景。

  
3.jpg


  柳如是的主要诗作:

  金明池·咏寒柳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江城子·忆梦梦中本是伤心路。芙蓉泪,樱桃语。满帘花片,都受人心误。遮莫今宵风雨话,要他来,来得么。

  安排无限销魂事。砑红笺,青绫被。留他无计,去便随他去。算来还有许多时,人近也,愁回处。

  南乡子·落花拂断垂垂雨,伤心荡尽春风语。况是樱桃薇院也,堪悲。又有个人儿似你。

  莫道无归处,点点香魂清梦里。做杀多情留不得,飞去。愿他少识相思路。

  杨白花杨花飞去泪沾臆,杨花飞来意还息。

  可怜杨柳花,忍思入南家。

  杨花去时心不难,南家结子何时还?

  杨白花还恨,飞去入闺闼,

  但恨杨花初拾时,不抱杨花凤巢里。

  却爱含情多结子,愿得有力知春风。

  杨花朝去暮复离

2.jpg


  梦江南·怀人其一

  人去也,人去凤城西。细雨湿将红袖意,新芜深与翠眉低,蝴蝶最迷离。

  其二

  人去也,人去鹭鹚洲。菡萏结为翡翠恨,柳丝飞上钿筝愁。罗幕早惊秋。

  其三

  人去也,人去画楼中。不是尾涎人散漫,何须红粉玉玲珑。端有夜来风。

  其四

  人去也,人去小池台。道是情多还不是,若为恨少却教情。一望损莓苔。

  其五

  人去也,人去绿窗纱。赢得病愁输燕子,禁怜模样隔天涯。好处暗相遮。

  其六

  人去也,人去玉笙寒。凤子啄残红豆小,雉媒骄拥亵香看。杏子是春衫。

  其七

  人去也,人去碧梧阴。未信赚人肠断曲,却疑误我字同心。幽怨不须寻。

  其八

  人去也,人去小棠梨。强起落花还瑟瑟,别时红泪有些些。门外柳相依。

  其九

  人去也,人去梦偏多。忆昔见时多不语,而今偷悔更生疏。梦里自欢娱。

  其十

  人去也,人去夜偏长。宝带乍温青骢意,罗衣轻试玉光凉。薇帐一条香。

  杨花

  轻风淡丽绣帘垂,婀娜帘开花亦随。

  春草先笼红芍药,雕栏多分白棠梨。

  黄鹂梦化原无晓,杜宇声消不上枝。

  杨柳杨花皆可恨,相思无奈雨丝丝。

  杨柳·其一

  不见长条见短枝,止缘幽恨减芳时。

  年来几度丝千尺,引得丝长易别离。

  杨柳·其二

  玉阶鸾镜总春吹,绣影旎迷香影迟。

  忆得临风大垂手,销魂原是管相思。

  《声声令咏风筝》

  杨花还梦,春光谁主?晴空觅个颠狂处。尤云殢雨,有时候,贴天飞,只恐怕,捉它不住。

  丝长风细,画楼前、艳阳里。天涯亦有影双双,总是缠绵,难得去。浑牵系。时时愁对迷离树。

  春日我闻室作呈牧翁

  裁红晕碧泪漫漫,南国春来正薄寒;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

  画堂消息何人晓,翠帐容颜独自看;珍贵君家兰桂室,东风取次一凭栏。

  她与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相交往,常着儒服男装,与诸文人纵谈时势,诗歌唱和。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东林领袖、常熟钱谦益与柳如是结秦晋之好。两人同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钱戏称柳如是“柳儒士”。

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幻絮语 于 2013-6-30 01:51 编辑

红颜倾国——倾国名姬陈圆圆


1.jpg


  继续来说说秦淮河畔那些传奇女子的传奇故事。

  吴梅村《圆圆曲》

  鼎湖当日弃人间,

  破敌收京下玉关,

  痛哭六军俱缟素,

  冲冠一怒为红颜!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首诗,这便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出处,这首诗便是吴梅村为陈圆圆写的《圆圆曲》,是了,今天我们要说的,便是那倾国名姬,陈圆圆。

3.jpg


  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芬,明末清初苏州名姬,浙江金华人氏。陈圆圆母亲早亡,育于姨母陈氏家,改姓陈,居苏州桃花坞。隶籍梨园,为吴中名优。

  圆圆能歌善舞,色艺冠时,名冠苏州,响誉江南,时称“江南八艳”之一。戏曲家尤西堂少时“犹及见之”。陈圆圆“容辞闲雅,额秀颐丰”,有名士大家风度。每一登场演出,明艳出众,独冠当时,“观者为之魂断”。

  明天启至清康熙年间吴江邹枢所着《十美词记》中载“姑苏歌姬昆曲戏子陈圆圆年青聪慧,容貌娟秀……后为田皇亲以二千金酬其母,挈去京师……”。

  如果说柳如是的一生的决定因素更多的来自于她的才气、她的性情,那么陈圆圆的命运走向,则毫无疑问,与她的美貌有极大的关系。

  说到陈圆圆的美貌,便不得不提到吴三桂,说到他们两人的故事,便不得不说说那“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来龙去脉……

2.jpg


  崇祯末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威震朝廷,崇祯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一说为田国丈)欲给帝寻求绝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忧虑之心,于是谴田妃的父亲田畹下江南寻找美艳的女子。田畹便寻到了艳名远扬的陈圆圆,但是崇祯帝当时被战乱所烦,并无心美色,而田畹又被圆圆的姿色所迷,便私下里占为己有。

  不久李自成的队伍逼近京师,崇祯帝急召吴三桂镇山海关。田畹对农民起义军整日忧心惶惶,便设盛筵为吴三桂饯行,圆圆率歌队进厅堂表演。吴三桂见到陈圆圆后,神驰心荡,于是毫无悬念地带走了陈圆圆。

  吴三桂在其督理御营的父亲劝说下,将陈圆圆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让皇帝知道。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吴三桂的父亲投降了起义军,陈圆圆却在这时被李自成的部下刘宗敏掳了去。当吴三桂答应投降李自成时,闻圆圆已被李之部将所占,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遂投降了清军与农民军开战。这就是吴梅村在《圆圆曲》中所曰:“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李自成战败后,将吴三桂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杀死,然后弃京出走。吴三桂抱着杀父夺妻之仇,昼夜追杀农民军到山西。此时吴的部将在京城搜寻到陈圆圆,飞骑护送,自引吴三桂带着陈圆圆由秦入蜀,然后独占云南。

  顺治中,吴三桂进爵云南王,欲将圆圆立为正妃,圆圆托故辞退,吴三桂别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对他的爱姬多加陷害冤杀,圆圆遂独居别院。圆圆失宠后对吴三桂渐渐离心,吴曾阴谋杀她,圆圆得悉后,心灰意冷,终看破红尘,削发为尼,从此在五华山华国寺长斋礼佛。

  后来吴三桂在云南宣布独立,康熙帝出兵云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直至清末,寺中还藏有陈圆圆小影二帧,池畔留有石刻诗。

  同为女性,虽所处的时代不用,对于陈圆圆,我却总是不自觉地带了些怜惜。怜惜她红颜命薄,怜惜她这一生,都身不由己。

  或许在陈圆圆的年少岁月里,也曾经为自己的美貌而暗自窃喜过,但是当她的美貌让她辗转于多个男人之间,当她的美貌让她背上了红颜祸水的罪名时,她是不是也曾暗恨过,既然不是一幅好命,又为何要生的这样的好容颜……

2.jpg


  对于陈圆圆来说,被献给崇祯皇帝她无可奈何,成为吴三桂的爱妾她无可奈何,被刘宗敏掳去她无可奈何,成为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理由她亦无可奈何,乃至最后背负“红颜祸水”的罪名,她仍旧是无可奈何……从头到尾,她都只是男人们权力与欲望的牺牲品。

  但是历史就是历史,没有人会在意一个女子的意愿,不管陈圆圆愿不愿意,不管主谋是李自成还是刘宗敏,他们确确实实地做了掠抢陈圆圆这件事,而吴三桂也确实在此后便开关引入了清兵,加速了大清王朝的确立与崛起。由此,陈圆圆背负百年“红颜祸水”的恶名。

  不管她是不是身不由己,在历史上,陈圆圆这个名字,便与那几个男人,再也脱不了干系……

  虽然柳如是也是命途多舛,但我总觉得,柳如是的一生中,还是有过自在随心的日子的,她留给后世的,不只是美貌而已,而陈圆圆,或许也有过人才情,或许也有一颗七窍玲珑心,却终究是埋没在了那些权势滔天的男人们之间。人人只记得那美人的“红颜祸水”之名,只记得那美人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又有谁曾在意过那乱世飘摇中的一颗满目疮痍的心……

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幻絮语 于 2013-6-30 02:07 编辑

  
灵秀青莲——艳艳风尘董小宛


1.jpg


  来讲讲秦淮八艳里的第三位美人,董小宛。

  她家道中落,她沦落风尘,她秀丽倔强,她超尘脱俗,她厨艺高超,她,为爱痴狂。她,便是那艳艳风尘中的灵秀青莲,董小宛。

  董小宛(1624-1651年),名白,字小宛,一字青莲,南京人,因父母离异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她16岁时,已是芳名鹊起,与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等同为“秦淮八艳”。

  解读这个女子,是要捧一杯热茶,慢慢来看的。

  因为这个女子的一生,实在如同她的名字一样,纤弱、坎坷、飘零、委屈,让人看着生寒,生疼,生叹。

2.jpg


  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窈窕婵娟,为秦淮旧院第一流人物,又称“针神曲圣”,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厨。

  她成为名厨是爱好所致。董小宛在美食上很有造诣,做的桃糕、西瓜糕、菊花糕等都堪称绝美,当年在秦淮河畔就引得无数文人愈加仰慕。她亲手腌制的咸菜,竟也能使黄者如蜡,绿者如翠,不说口感如何,仅“色美”一条就极诱人。辅以各色野菜,一经她手都有一种异香绝味,想不出名都难。难怪有美食者这般点评:她做的火肉有桧柏之味,风鱼有麂鹿之味,醉蛤如桃花,松虾如龙须,油鲳如鲟鱼,烘兔酥鸡如饼饵,一匕一脔,妙不可言。寥寥几句,凸显出她的绝佳的技艺,绝好的享受。

  董小宛性好清静,每到幽林远壑,就眷恋不舍,因厌弃喧闹奢靡。她醉心于山水之间,在旖旎风光中,极易涌动柔情。她能够把琐碎的日常生活过得浪漫美丽,饶有情致。

  例如,她所做的秋海棠露。海棠本无香味,而她做的秋海棠露独独是露凝香发。酒后,用白瓷杯盛出几十种花露,不要说用口品尝,单那五色浮动,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她还善于制作糖点,外黄内酥,甜而不腻,人们称为“董糖”。她煮的芥片有一股婴儿香味,和冒辟疆常常是一人一壶,在花前月下默默相对,细细品尝茶的色香性情。

  为领略月色之美,她常随着月亮的升沉移动几榻。她喜欢静坐香阁,细品名香。最珍爱绝品“女儿香”。她使用沉香的方法和常人人不同。常人多把沉香放在火上烧,烟扑油腻,须臾即灭。不仅体察不到香的性情,而且烟气沾染上襟袖还带有焦腥味。而她采用的是隔纱燃香法,讲究品香时的情调。寒夜小室,玉帏四垂,点燃两三枝红烛,在几只宣德炉内燃沉香,静参鼻观,就好像进入了蕊珠众香深处。

  她最爱晚菊。将那“剪桃红”放在床边,每天晚上高烧绿烛,用白色屏风围起三面,放一张小椅子在花间,调整好菊花,让菊影具有参横妙丽之态,然后身入花间,使人在菊中,菊与人都在影中,此情此景,淡秀如画。

  情趣二字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让现代女子望尘莫及。从来喜欢懂得生活情趣的女子,只可惜,这样的女子,生在了乱世,偏偏又遇人不淑,自身又太过于依附他人,最终年仅28岁便溘然辞世。

3.jpg


  提到董小宛,必须提到的一个人就是冒襄。冒襄,字辟疆。说起这个男子,颇矛盾。一方面,他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出生在如皋城一个世代仕宦之家,后与桐城方以智、宜兴陈贞慧、商丘侯方域,并称“四公子”。他们年龄相仿,意气相投,或结伴同游,或诗酒唱和,或抨击阉党,或议论朝政,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国家危亡。当时,清兵平定全国后,降清的复社成员陈名夏曾从北京写信给他,要“特荐”他。但冒襄以痼疾“坚辞”。康熙年间,清廷开“博学鸿儒科”,下诏征“山林隐逸”。冒襄也属应征之列,但他视之如敝履,坚辞不赴。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他以明朝遗民自居,淡泊明志,决不仕清的心态和节操。与此同时,他缅怀亡友,收养东林、复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遗孤。更有人称他“天际朱霞,人中白鹤”。如此看来,此人有是有让美人生死相随的魅力的。

  但同时,在对待女人的态度方面,他又颇让人鄙视。1639年冒辟疆因为听说秦淮佳丽之中有位才色双绝的董小宛,多次求见,但几次失之交臂。失望之余,他结识了当地名妓陈圆圆,二人十分投缘,相携游历了苏州,还定下密约。等冒辟疆来苏州践约接陈圆圆时,陈圆圆又失约去了京都,这时,他却意外碰见了董小宛。世上所谓缘份,大抵如此。但是在冒辟疆心中,董小宛始终是比不上陈圆圆的,而他对董小宛,也终究算不上倾心相待。

  不过,话又说回来,细看经过,貌似他也没有过错。在陈圆圆与董小宛之间,他是偏重于陈圆圆的,无奈每次都错过。而董小宛对他是一见倾心,连称:“异人!异人!”随后一直紧追不舍。他最终与董小宛结为秦晋,是源于董小宛的坚持。至少,他陪着董小宛走完了她短暂的一生,仅凭这点,或者,我们也不好再多说什么。

  董小宛出生“董家绣庄”,她十三岁那年,父亲患上了暴痢,不久便撒手人寰。董小宛为生存和债务所迫,不得不屈意卖笑。她是清高的,因为不愿唯心卖笑而得罪老鸨,甚至弄到自己的生活举步维艰。但对于冒辟疆,她完全放下了自己的自尊。一见倾心之后,她多次向冒辟疆表示过倾慕,均未得到他的回应。冒辟疆其实并不想与她有过多纠葛的,在董小宛对他纠缠不休的这一路,他是以劝归和闪烁的言辞来对待董小宛的。想来,像董小宛这样兰心慧智的女子,她如何看不透冒辟疆的想法,但她仍然回望江流,发誓道:妾此身如江水东下,断不复返吴门!

  冒辟疆在实在无法劝服她的情况下,对她提出了三个难处:一是科考日近;二是父亲一向滞留危疆,家里一团乱麻,他回去是料理一切事务;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董小宛的债务及落籍之事,他没有办法帮她。

  最终为董小宛解围的人是钱谦益,他替她收回盈尺债券,写信给他的学生,为她落籍,被冒辟疆描述得千难万难的问题三日之内就得到解决,不得不说,在这件事情上,钱谦益确实令人称道。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冒辟疆实在没有任何借口可以再推脱了,只能选择了收她为妾,带她回家。

  其实冒辟疆的想法很清楚,中国在那个年代的风气就是这样,君子要远离女色就要表现得对女人分外刻薄,所以历来有理想的人都少不了要标榜一下,。冒辟疆也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但他又自我定位为风流才子形象,所以他给自己调和了一下,虽然在女人堆里混,但女人不过如衣服,玩玩罢了,捎带着的。怎能把捎带的事情当真了呢?更何况,此女子还是出自风尘。

  但他实在估错了董小宛,她穷追不舍,装做看不懂冒辟疆的脸色;她把生命置之度外,在追随路上侥幸躲过匪盗;她放弃自己的脸面,在众多名士面前对冒辟疆伏低做小。站在一个女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想一下,除了是因为小宛对冒辟疆的爱,还能有什么理由呢。

  在冒家,董小宛绝对是个十全十美的媳妇,她谦虚,恭顺,勤快,所有家事样样出众。还替冒辟疆给亲戚朋友书写小楷扇面,为他的正妻苏元芳登记柴米油盐的用项及银钱出入。另外,她逆来顺受、深明大义。如此一来,冒家上下,怎能不夸,不赞?

  但冒辟疆对她呢?

  那时,李自成攻占北京,清兵入关南下,江南一带燃起熊熊战火。清军肆虐无忌,冒家三天两头要避难。第一次,冒辟疆一手拉着老母,一手拽着老婆,最多回头叮嘱董小宛跟上点。而第二次,冒辟疆只带了父母加老婆孩子出城避难,却让董小宛带着婢妇看家。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情!可董小宛居然安然听从他的安排,从来未曾抱怨过。最后,还是在冒家二老的坚持下,冒辟疆才带上了董小宛。

  在我看来,如此男子,任他在如何像“天际朱霞,人中白鹤”也让人不耻了。

1.jpg


  后来他们住在嘉兴海盐水绘阁,日子刚刚安稳不久,冒辟疆又病了两次。一次是胃病下血,水米不进,董小宛在酷暑中熬药煎汤,紧伴枕边照料了六十个昼夜;第二次是背上生疽,疼痛难忍,不能仰卧,小宛就夜夜抱着丈夫,让他靠在自己身上安寝,自己则坐着睡了整整一百天。冒辟疆说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小宛共冒处的九年中享尽,也算是他最终说了一句公道话。

  艰难的生活中,饮食已是难饱,小宛的身体又十分虚弱,加上照顾冒辟疆连续几场大病,使得小宛身体顷刻间垮了下来,仙逝于公元1651年,年仅28岁。临终之时,她手中还紧握着冒辟疆镌有“比翼”、“连理”四字的那对金钏。冒家上下恍惚伤痛,葬之于如皋影梅庵。

  不能不叹,董小宛这短暂而又可悲的一生。但是我觉得,当她在冒辟疆怀中闭上眼睛的时候,她是满足的,因为毕竟,是跟自己心心念念所爱之人一起终了了自己这一生。

  我们再回头看冒辟疆,他在六十八岁高龄之时说,“妇人以姿致为主,色次之,碌碌双鬟,难其选也。慧心纨质,澹秀天然,平生所觏,则独有圆圆耳。”男人都是如此吗?因为没能得到,陈圆圆便成为了冒辟疆心中的那颗朱砂痣。如此说来,董小宛在他心中又算什么?就因为董小宛是自己主动追求,冒辟疆便没法将她放在心上了吗?这对小宛来说,是何其的不公啊。

  也许,就如某本书上写的“越是艳名高帜的女人,越喜这样的诗书素心。”奈何碰上了爱。事事难料,脉脉乱如丝。遇见冒辟疆的董小宛,这样的心意笃定,这样的委曲,皆难诉尽。又如张爱玲所说:女人一旦爱上一个男人,如赐予女人的一杯毒酒,心甘情愿地以一种最美的姿势一饮而尽,一切的心都交了出去,生死度外。冒辟疆便是董小宛的那杯毒酒,如斯悲苦,却又甘之如饴。

  董小宛,这千古风流女子,一缕香魂,到如今,不知飘向了何处?只愿,她若能转世,仍然能够秉承那一世所有的才情和志趣。只愿,她若能转世,能够在这个年代里,活得快快乐乐、潇潇洒洒,不再为一个男子困住自己。

  但毕竟我们都不是董小宛,我们只能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她的故事,来为她心酸为她不值,可也许,在我们看来是如此辛苦如此不值的几年,对小宛来说,便是终于能和爱人相守的最幸福的时光呢?是是非非,感情的事情,谁又能说的清呢。

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幻絮语 于 2013-6-30 02:17 编辑

桃花零落——侠肝义胆李香君


4.jpg


  李香君,又名李香,南京人,为秣陵教坊名妓,秦淮八艳之一。有说其父原是明末“忠臣武将”,后被奸臣陷害。自幼被当时的秦淮名妓李贞丽收为养女,13岁从吴人周如松学习歌舞,尽得其音节,能演唱“临川四梦”传奇。她歌喉珠圆玉润,但不轻易与人歌唱;丝竹琵琶、音律诗词,无一不通。李香君身材小巧玲珑,肤理玉色,慧俊婉转,时人誉之“香扇坠”,声名盛于南曲,四方之士以一识其面为荣。

  李香君身边时时带着一把绢扇,扇面是洁白的素绢,上面绘着一幅色彩浓艳的桃花图,故称之为“桃花扇”。此扇之图并非出自名家之手,可为何李香君视为至宝呢?原来这扇面上的桃花,并非染料所画,而是以李香君的鲜血写成,上面凝结着她与情郎侯方域缠绵哀艳的爱情故事,也是她此生全部的希冀所在。

2.jpg


  在明末那个非常堕落的年代,大部分的朝廷大臣麻木得已感觉不到他们所面对的局势,而南京秦淮河畔,那一座座香浓衣翠的绣楼里,却生活着一群对明朝的前途甚感忧心的红尘女子。

  位于钞库街中段的媚香楼,就是这些绣楼中的一座。它的主人便是歌妓李香君,其实,在当时的秦淮八艳中,李香君的名气并没有柳如是或陈圆圆那么大。而现在漫步秦淮旧巷,能找到的绣楼也只剩下这一座了。这是一座两层高的绣楼,楼梯狭窄,行走的脚步声,透过楼板清晰地向上传去。崇祯十二年的秋天,年仅21岁,但已名闻四方的复社四公子之一侯方域,刚从河南商丘来到南京,便抛开即将开始的乡试,直接走上了这架暗红色的楼梯。

  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邱人,祖父侯执蒲是明朝的太常卿,父亲侯恂做过户部尚书,都是刚直不阿的忠臣。侯方域自幼随家乡名士倪元路学习诗书,敏慧多才,长进极快,崇祯十二年,二十一岁的侯方域前来南京参加礼都会试。自恃才学俊秀,年少气盛的侯方域并不把应试当成一回事,来到灯红酒绿、流彩溢香的六朝金粉之地,他不免要涉足一番风月场所。这天,经友人杨龙友的介绍,他慕名来到媚香楼,一睹“香扇坠”李香君的风采。一走入李香君的房间,只见室内书画古玩陈设有致,别有一番清新气息,与一般青楼迥异。一个是风流倜傥的翩翩少年,一个是娇柔多情、蕙质兰心的青楼玉女,接连几次交往之后,便双双坠入了爱河,缠绵难分。

  按当时的风尚,如果哪位客人中情于一个妓女,只要出资举办一个隆重的仪式,再给妓院一笔重金,此女子就可以专门为这一位客人服务了,这套手续称为“梳拢”。梳拢所需资金,因梳拢对象名位高低而不同,像李香君这样一位名妓,梳拢必须邀请大批有头有脸的风流雅士,宴会的级别自然要高,还要付一笔丰厚的礼金给鸨母,才不至于失面子。如今侯方域是出来赶考的,身边当然没带太多的银子,有心想梳拢李香君,却又无能为力。

2.jpg


  正在他犯难之时,友人杨龙友雪中送炭,给了他大力的资助。当时他一心急着办事,并没仔细考虑杨龙友为何送钱给他,只说日后一定还他。有了资本,梳拢仪式很顺利地办了下来,当夜侯方域将一柄上等的镂花象牙骨白绢面宫扇送给了李香君作定情之物,扇肩上系着侯家祖传的琥珀扇坠。李香君深察侯郎的真心挚意,从此便留他住在了媚香楼中。

  一日,侯方域偶然想起杨龙友家中并不富裕,哪里来的钱财资助自己?他与李香君说起此事,香君也觉得事出蹊跷,便让侯方域会问个明白。经过一番追问,方得知原来那笔钱并不是杨龙友拿出来的,而是阮大铖通过杨龙友赠送给侯方域的一个人情。阮大铖是何等人物?他为什么要送钱给侯方域呢?事出自然有因。阮大铖是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土,多年在朝中为官,此人阴险诡诈,与宦官魏忠贤狼狈为奸。搅得朝中乌烟瘴气,明思宗崇祯元年诛杀了宦官魏忠贤,阮大铖作为逆贼同僚被朝廷削籍免官,退到南京闲居。失位的阮大铖并不甘心就此埋没,他在南京广交江湖人士,暗中谋划,准备伺机东山再起。江南义士陈贞慧、吴应箕等人察觉了阮大铖的不轨之心,作了“留都防乱揭”对他的阴谋进行了揭露;阮大铖既恼怒又害怕,无奈此时手中无权,只好闭门谢客,深居简出,只与马士英暗中往来。

  侯方域与陈贞慧、吴应箕等人因志同道合而结下了莫逆之交,阮大铖得知侯方域在南京城正缺钱用,马上打通关节,设法让杨龙友把钱送给了侯方域,为防止他拒绝,开始还让杨龙友暂瞒实情。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通过拉拢侯方域而缓和与陈贞慧等人的关系,使他们不与自己作对,自己则好为所欲为。

  侯方域了解真象后十分气愤,可又无钱财去偿还,李香君很快察觉了他的心事。当然极力支持他的想法,为了帮助他度过难关。李香君变卖了几件心爱的首饰,又从姐妹们那里借了些钱,总算凑够了数,交给侯郎。

  那些钱又经杨龙友之手退给了阮大铖,阮大铖见状,大感脸面丢尽,便怀恨在心。

  时局很快发生了变化,李自成攻破北京,崇侦皇帝自缢殉国,福王朱由崧在—帮旧臣拥护下,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新皇朝,马士英成了执政大臣,随即启用阮大铖为兵部侍郎,继而又升为兵部尚书。

  大权重握,阮大铖马上着手清除异己,陈贞慧、吴应箕等转眼被捕下狱。侯方域得知消息后,便只好离开了南京城,渡江北上,投奔到正督师扬州的史可法麾下。史可法是侯方域父亲的门生,为人忠贞耿直,在扬州加紧操练兵马,准备抵挡清军的南下。侯方域被安排在史可法身边做文书工作,为抗清报国而效力,使侯方域壮志得酬。他与南京的李香君频频书信往来,倾诉相思,畅谈报负。

1.jpg


  自侯郎去后,李香君征得李大娘的同意,洗尽铅华,闭门谢客,天天凝视着那把订情的绢扇。明确表示要一心等侯公子归来,有许多猎奇好艳的达官显贵偏偏不肯死心,纷纷上门打她的主意,香君都以坚决的态度予以回绝,客人们只好望楼兴叹。

  然而,阮大铖并未就此放过侯方域,他想将李香君送给当时弘光帝身边的红人佥都御史田仰为妾,李香君自然拒绝,奈何阮大铖人多势众,李香君情急之下,从媚香楼上跳了下去,鲜血染红了她的面颊和衣襟,也染红了她怀中抱着的那把侯方域送的白绢扇。阮大铖见李香君如此决绝,只好先带着人马回去。媚香楼的人则马上找人为香君救治。

  当住在附近的杨龙友闻讯赶过来时,院中已空寂无人,只有那把带血的绢扇孤零零地落在地上。杨龙友深为李香君的贞烈品性感慨嘘啼,便就着血迹,画出了朵朵桃花,并提名桃花扇。在李香君痊愈之后归还给了她。

  因为媚香楼不高,摔伤后的李香君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调治,伤势痊愈,而这时田仰已离开南京,娶妾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然而阮大铖并不想就此放过李香君,弘光皇帝昏庸无能,国难当头,却日夜沉醉在声色享乐之中。他嫌宫中歌姬所唱的歌内容单调乏味,阮大铖便大献殷勤,亲自执笔撰写歌词剧本,再到秦淮河畔的歌楼妓院里挑选出色的歌妓,送入宫中给弘光帝取乐。等李香君伤愈后,阮大铖立即打着皇上圣谕的幌子,将她征入宫中充当歌姬。

  这一招李香君着实无法抵挡,她一个青楼女子,哪里敢违抗圣上!宫门一入深似海,何时能再见到日夜思念的侯郎呢?带着无限的眷念和遗憾,李香君进了皇宫,怀里紧紧抱着那把鲜血染成的桃花扇。

  不久后,清兵攻下扬州,直逼南京,弘光帝闻风而逃,最终被部将劫持献给了清军,随后南京城不攻自破。

  南京城破之时,李香君随着一些宫人趁夜色逃出了皇宫,市街上已是一片混乱,清兵烧杀抢掠,难民四处逃窜。当李香君终于找到媚香楼时,那里已成一片火海。幸而香君这时又遇到当年教曲的师傅苏昆生,二人便随着逃难的人群,一同奔往苏州。

1.jpg



  李香君在苏昆生的照顾下来到苏州,由于一路颠波劳苦,又极度悲伤,已是身染重病。苏州局势还比较平静,几经周折,李香君找到了昔日好友卞玉京。卞玉京原本也是秦楼名妓,与李香君交情甚好,两年前她迁居苏州,在虎丘的山塘置下一座清雅的小院。见到好友逃难至此,卞玉京热情收留了李香君在小院住下,并请来名医为她诊治。几经诊察,才知李香君患的是肺痨,这种病在当时是无药根治的,只能滋养调理,勉强延续着生命。

  病中的李香君深深地思念着侯郎,她日夜捧着那把血染的桃花扇,以泪洗面。

  苏昆生见李香君痛不欲生,便在局势稍微稳定时返回南京打听侯方域的消息,才知侯方域已回老家商邱去了,于是便北上去找侯方域。

  在苏昆生北上不久,李香君开始咯血,病情一日重于一日,终于气息难继。弥留之际,她挣扎着让卞玉京为自己剪下一缕青丝,小心翼翼地用红绫包好,再把它绑在桃花扇上,然后交给卞玉京,请她转交给侯方域,并留下遗言说:“公子当为大明守节,勿事异族,妾于九泉之下铭记公子厚爱。”

  侯方域得到苏昆生送来的消息,立刻启程,赶往苏州。可惜,当他来到卞玉京的小院,李香君已于前夜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只给他留下一片深情。

  其实,这只是李香君和侯方域爱情故事的结局之一,事实上,在清军南下之后,侯方域归顺了清朝,而关于李香君的下落,则众说纷纭。

  众多的版本中最广为人知的大概是电影版的《桃花扇》:明朝灭亡,侯方域降清,后与山寺避难的李香君重逢,然而李香君无法原谅侯方域的变节,撕碎了当日才子题诗,佳人溅血的“桃花扇”,与之分道扬镳。这个版本的关键词是民族大义和士人气节,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带了一些时代色彩。

  而在孔尚任的原著中,侯方域没有变节,不过也与李香君重逢了。只是一声断喝惊醒痴情人,家国已亡,个人儿女情长又向何处寄托?于是两人双双出家。刻骨的疼痛未必一定要用激烈的方式倾诉,所以这个版本显然更符合中国传统悲剧的风格,悲壮之中几许哀婉,几许无奈。

  另外一种桃花扇的结局既不是决裂也不是出家:明亡之后,侯方域与李香君重逢,最终得以结合。不久之后侯方域去应清廷的科考,因事奔波在外。香君留居家中,因为出身风尘饱受歧视,最终抑郁而终。较之以上两个版本,这个结局才是最悲的——没有了孔尚任版桃花扇底送南朝的悲凉,没有了电影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悲壮,只剩下现实的悲哀。侯方域的气节仍然没有守住,李香君的爱情也以传统时代风尘女子最常见的方式破碎。尽管在破碎之前还有一个大团圆式的插曲。

3.jpg


  此外还有一个版本,就是明亡后避难于寺庙的李香君病重,没有等到侯方域便香消玉殒,临终遗下桃花扇,并嘱托侯方域坚守气节。当然了,后来侯大才子还是赶了科考中了进士,不过已经逝去的人总归是不知道了。这个版本和上面那个一样都属于有史可查的,目前一般是两说兼取。但如果设身处地的替李香君考虑,这个版本似乎更佳。

  民间则流传着另一种版本:侯方域故居壮悔堂依然如故,而在商丘西南郊区一个叫雪苑村的村子里,至今生活着300多李姓后裔,据称是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后代。在这里,有着这样的传言:李香君和侯方域相遇后没有出家,而是悄悄回到商丘,李香君以侯方域妾的身份(侯方域先有元配夫人常氏)住进侯府。但8年后,李香君秦淮歌伎身份暴露,被公公侯恂赶到侯府城外的柴草园。1653年春,李香君在此生下她和侯方域的儿子,随自己姓李。没过多久,她便在绝望中含恨离开了人世,终年30岁。李香君玉殒后一年,37岁的侯方域也郁郁而终。村民们还在曾是侯家柴草园的李姬园村东头见到了香君墓。那把桃花扇是否在香君墓中呢?据村民所言,为了寻找桃花扇,这座香冢曾3次被盗:就是没有桃花扇。真正的桃花扇在哪里呢?据说,李香君临终前将扇子交给了侯方域原配常氏,让常氏以后当作女儿的陪嫁品。李、侯去世后,他们的密友陈贞慧的儿子陈宗石入赘侯府,以后这把扇子就成了陈氏家族的传家宝。民国初年,陈家人将桃花扇带至北京,收藏家张伯驹亲见后写信告诉好友、沪上报人郑逸梅。上世纪80年代,郑氏将原信赠给南京《青春》杂志一位编辑,1986年该信还曾在《中国书画报》上公开发表,但这把桃花扇最后花落谁家,现在却成了一个谜。

  不管李香君的故事多么凄美,不管她的桃花扇多么传奇,斯人已去,后来的种种,都已不可感知。令我感到叹惋的是,虽然李香君下落不明,但是所有关于她和侯方域或考据或猜测或传说的结局,竟没有一个是圆满而幸福的。不过若让我在这些结局中选择,我宁愿相信李香君病逝并留下了桃花扇,因为这样,她至少不用亲眼看着心爱的侯郎归顺清廷。如果注定无法相守到老,至少也要留一个美丽的别离。

  最后还是不得不感慨一番,在那样一个乱世,想要和心爱之人相守到老,竟当真是痴人说梦吗……

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幻絮语 于 2013-6-30 03:28 编辑

  
横波夫人——侠骨芳心顾眉生


1.jpg


  薰风带笑过莲台,清水乘荷自在开。夜雨浮萍人无意,晨露犹显彩虹媚。等了这么久,终于等到了秦淮八艳的最后一位美人了,她就是曾被封为“一品夫人”的横波夫人——顾眉生。

  明末清初鼎鼎大名的“秦淮八艳”中,顾眉生是地位最显赫的一位,她曾受诰封为“一品夫人”,柳如是、陈圆圆亦有所不及;同时,她也是最受争议的一位----据说先有一位与她私订终身的才子由于她的背约殉情而死,后来她那仕于明朝晚节不保的丈夫龚鼎孳每谓人曰“我愿欲死,奈小妾不肯何”,俨然一个红颜祸水,与多数人印象中“秦淮八艳”的侠骨柔肠,深明大义迥然有异。著名史学家孟森先生尝作《横波夫人考》一文,对龚顾之人品大大不以为然,认为夫妇二人皆是利欲熏心之辈。曾被誉为““礼贤爱士,侠内峻嶒”的横波夫人,真就如此不堪吗?

  顾眉生,生于1619年,本名顾媚,字眉生,又名顾眉,号横波,又号智珠、善才君,亦号梅生,人称“横波夫人”,婚后改名徐善持,上元人,即今南京人。据《板桥杂记》记载,顾眉生“庄妍靓雅,风度超群。鬓发如云,桃花满面;弓弯纤小,腰支轻亚”,她通晓文史,工于诗画,作有《海月楼夜坐》等诗词,收入所著《柳花阁集》。

  所绘山水天然秀绝,尤其善画兰花,十七岁时所绘《兰花图》扇面今藏于故宫博物院中,十八岁与李香君、王月等人一同参加扬州名士郑元勋在南京结社的“兰社”,时人以其画风可媲美马守真,即出生较早的马湘兰,而姿容胜之,推为南曲第一。所谓南曲,即指卖艺不卖身的江南名妓,顾眉生又精音律,尝反串小生与董小宛合演《西楼记》《教子》。可见她不但有着仕女的娉婷娇姿,更具文才艺技。眉生所居香巢在武定桥下,名“顾楼”,路名就叫“顾楼街”,即今天的长乐路。

  顾眉生个性豪爽不羁,有男儿风,在秦淮八艳中与柳如是较像,时人尝以“眉兄”呼之,颇似柳如是之自称为“弟”。但较之柳如是,又多几分任性嫉俗。

  顾眉生才貌双绝,自然广受风流名士们的青睐,以致眉楼门庭若市,几乎宴无虚日,常得眉楼邀宴者谓“眉楼客”,俨然成为一种风雅的标志,而江南诸多文宴,亦每以顾眉生缺席为憾。

  顾眉生虽为秦淮红人,却也时常对影自怜。虽然眼前的生活繁华似锦,可她总不免想到今后。“英雄迟暮,美人白头”,风月场子里的女子最怕的就是人老珠黄。到那时日渐门庭冷落,遭人遗弃,生活便象一株开过了头的花枝,无奈地瑟缩在秋风中。正因为如此,青楼的姐妹们都趁着年华正茂时寻一个中意的人,

  赎身从良嫁了出去,以求后半生的安宁。可是,在秦淮河畔住了较长时间的顾眉生,目睹了不少嫁出去的姐妹们的命运,毕竟出身低微,嫁人多半只能作侍妾,最终不免受到家中大妇的排挤,不是别馆独居。就是受尽刁难悒郁而终,极少有个好结局。看得多了,顾眉生不免联想到自己,那些整天围着自己打转的富贵公子,有几个是真心实意的呢?不过是逢场作戏,寻求刺激罢了。

  日子长了,顾眉生还是有一个关系较密切的情人,他是南京城里的名门公子刘芳。刘芳倾慕顾眉生的气韵和才华,三天两头来眉楼作客。也得到了顾眉生特别的情意,兴头上,两人还曾订下过白首之约。可是两人相好已有三年,顾眉生年已二十岁,早过了出嫁的年龄,曾多次表示想结束这种送张迎魏的生活,可刘芳总是支支吾吾,一拖再拖。原来刘芳也有他的难处,他曾向家中透露出娶名妓顾眉生为妾的意思,遭到了家人坚决的反对,认为此举有辱门庭清誉,而他本是个懦弱无主见的人,既然得不到家人的首肯,他也决不会作出为情离家之举,事情也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拖着。

2.jpg


  就在这时,顾眉生的生活中又出现了另一个多情公子,这就是年轻的进士龚鼎孳。龚鼎孳是安徽合肥人氏,年方二十四,博学多才,新中进士及第,少年得志,回乡省亲后返回京城的路上,来到南京城,想领略一番六朝金粉的韵味。经友人介绍,他来到眉楼,一见到明眸如水、眉目合情的顾眉生,立刻为之倾倒不已。顾眉生见来客气度儒雅,谈吐不俗,也予以热情的接待,两人对坐窗前,各捧香茗一杯,谈诗论画,竟是十分投机。龚鼎孳欣赏了顾眉生的兰花闲作,也不禁技痒,提出为她画一副小像。顾眉生欣然应允,当即凭栏而立,龚鼎孳调墨弄彩,很快就画成了一副“佳人倚栏图”,还题上一首诗:

  腰妒垂杨发妒云,断魂莺语夜深闻;秦楼应被东风误,未遣罗敷嫁使君。

  诗句中溢满了怜爱,也明显的表露了相求之意。顾眉生含羞不语,不肯表明是否同意,只因为她对这种场面见得太多,自然不会轻易相信一位陌生客人的许诺。龚鼎孳似乎也看透了她的心意,便不作强求,只好明日再来拜会。

  接下来,龚鼎孳在南京盘桓了整整一个月,一个月里天天来到眉楼,或邀顾眉生同游金陵山水,或两人静坐楼中吟诗作画,情意十分融洽。临行前,他提出带顾眉生同往北京赴任,顾眉生思索再三,终究没有同意,只是取下一只金钗作信物,约定等龚鼎孳再来南京时相会。

  中秋过后不久,龚鼎孳终于第二次来到眉楼,这回他是赴南方公干路过此地,时间甚紧,却仍千方百计地抽了时间来看望顾眉生。他只能在眉楼停留一天时间,临走前好不容易说服了顾眉生,同意等他回头时随他同往京城。

  一月后,龚鼎孳回到眉楼,兴致勃勃地准备为顾眉生赎身再娶回京城;可是顾眉生在这段时间内看到了自己一个姐妹嫁入官家的悲惨遭遇,又改变了主意,只推说自己身贱德薄,不堪做官家之妇。龚鼎孳一心想挽回她的心,最后好说歹说,顾眉生总算答应等一年之后,再随他去往京城。她是想用这一年时间,来考验龚鼎孳对她的诚心。

  春去秋来,鸿雁传书中一年很快就过去了,龚鼎孳并没有因顾眉生的一推再推而生烦,约定的时间一到,他马上专程赶到南京,一本正经地向顾眉生提出求婚。顾眉生终于相信了他的一片挚爱,即点头同意了他的情求。

  这是崇祯十四年的事。离他俩的初识已经整整两年了。二十二岁的青楼女子嫁给了二十六岁的多情进士郎,秦淮河畔的姐妹们谁不投以羡慕的眼光。

  成婚后,顾眉生随夫君北上京城,为了斩断昔日欢场岁月的阴影,她彻底改头换面,不但摒除了昔日的浓妆艳抹,还自作主张改名换姓,取用了“徐善持”的姓名,似乎更适合她现在作“进士夫人”的身份。

  。后来,李自成攻下京城,旋即又变成满清的天下,纵使政局风云变幻,龚鼎孳因抱定随波逐流,听天由命的态度,谁坐天下,他都俯首称臣,所以仕途一直亨通,最后做到了清廷的礼部尚书。顾眉生开始曾劝丈夫忠君守节、以死殉国,可龚鼎孳舍不得自己的前途和美满的家庭,先后做了三朝之臣。好在顾眉生在这方面并不固执已见,丈夫走的路,她不愿多做干涉,所以小家庭的日子始终安安稳稳。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做了清礼部尚书的龚鼎孳携顾眉生重游金陵,寓居秦淮河边大油坊巷市隐园。有天,顾眉生在夫子庙文德桥巧遇身穿僧衣的阎尔梅,她大吃一惊。原来阎是沛县举人,清兵南下时,她在史可法军中,史扬州兵败后,阎化装潜逃,到处鼓吹反清复明,为清廷追缉,顾氏带他躲进市隐园,掩护脱险。为此,大才子袁枚称赞顾眉生“礼贤爱士,侠骨崚嶒”。

  1664年深秋,顾眉生在北京铁狮子胡同龚鼎孳的府内病逝,吊丧的车辆有数百乘;连远在江南的阎尔梅、柳敬亭、余杯亦在安徽庐州为她开吊设祭。龚鼎孳还在北京长棒寺为其建了妙光阁,并为之著有《白门柳传奇》流传于世。唯一遗憾的是,顾眉生的一生都没有孩子。

  顾眉生不以世俗礼教为意。她的这种我行我素,毫不在乎世人眼光的作风,恐怕是她后来能与江左才子龚鼎孳缘定三生比翼齐飞的重要原因,然而她的备受争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这种个性招来的。作为一个现代人,我自然不会觉得龚鼎孳和顾眉生没有以身殉国就是件多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国家大事,又不是一个女子的生死可以改变的,既然大势已去,又何必做无谓的牺牲,说简单些,也不过是朝代更迭,顺应时势而已,难不成还真得每个南明的老百姓都自杀不成?我当然也不是说那些坚持国家大义不肯降清的人就是错的,只不过各有各的态度罢了。

  顾眉生看得开,放得开,所以,她才抓得住。虽然她是秦淮八艳里最受争议的一位,但是她也是最幸福的一位,她活着开心便好,既然没有伤天害理,那么死后后世的非议,于已入黄土的顾眉生而言,又能算什么呢。

1.jpg


  有时我会想,从个人幸福的角度而言,若秦淮八艳的其他美人们都能像顾眉生这般洒脱,放得下,也许就不会留下那么多遗憾和悲曲,可是,秦淮八艳便是秦淮八艳,正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坚持,才成就了这秦淮八艳。她们每个人都才情无双,却又每个人都独一无二,又怎么能人人都是顾眉生呢?

  在这秦淮八艳里,是谁的眉眼温暖了帝王的薄寒、谁的素手痴情了卿相的酒盏?秦淮河悠悠千年流淌着的至今恐怕仍是无尽的怨愁。而自古红颜,莫不是行走在一个河山的刀尖,惯看尔虞我诈、夺利争权,谨小慎微却无法抵挡滔滔洪流赋予她们无法挣脱的锁链。

  秦淮河流淌了千年、也包容了无数朝代里或沉重、或清浅的失意怠倦,文人骚客、仕人遗老,居庙堂之高的贵人达官,带着一身的落寞、半世的羁绊,在这十里秦淮上,在微凉却又飘荡着迷离的夜色里,听听江南小调,品品香茗佳肴、美人在怀,丝竹犹耳。大抵可以用浅斟低唱挥一挥尘世的浮名、官场的跌宕。

  拨开历史的烟雾,想那晚明烟雨朦胧的三月、柳色抽新,华灯初上,轻纱幔绕的画舫、觥筹交杂、浆声回荡。美人们的窈窕身段、纤纤素手、婉婉歌喉、在灯影摇红里依稀可辨。沐浴着十里香艳、六朝金粉,不知是嗔、痴、羞、怨的灵秀红颜在飘摇的烟雨里长袖漫卷、舞尽一个朝代的婉转与缠绵。而南京、用六朝古都的繁盛执着,换来一个称作“秦淮八艳”的斑驳传说。

  彼时的秦淮河畔,一片轻歌曼舞,大红灯笼高高挂。既堕落颓废,又有着令人兴奋的灿烂,犹如回光返照时刻的晚明,在严谨古老的传统文化中,忽然绽放出明丽动人的花朵。

  秦淮青楼女子倾心文人士大夫的风流倜傥和才学志节,文人士大夫沉醉秦淮青楼女子的丽质天生和多才多艺。双方在那样一个短暂而特殊的年代,在历史的撮合下,在世俗的渴望中,完美地转身,牵手相携,一时间,秦淮河畔弥漫了浓郁的诗情和浪漫的气息。青楼女子中的大多数与东林、复社党人多有交往,感染了那种以国事为重,以气节为重的士子品格,并化诸为她们爱情上的选择标准,所谓“慧福几生修得到,家家夫婿是东林”,男人的金钱、地位、容貌皆退居其次。如柳如是之恋钱谦益,李香君之恋侯方域,卞玉京之恋吴梅村,董小宛之恋冒辟疆,便是当时的可贵时尚。这种风尚在当时不仅对秦淮文化,乃至对整个社会的文化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也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人文奇观--这些所谓“贱流之辈”的举止,影响着那些所谓“高雅之士”的行为。由文人和青楼女子共同镂刻成的秦淮文化,使秦淮烟水罩上一层旖旎色彩,浓艳得有如锦缎上落满了桃花一般化不开。一代大师陈寅恪在秦淮烟水里迷失了10年,《柳如是别传》,几乎成了他的一部绝唱。这里还成就了余怀的《板桥杂记》,吴梅村的《圆圆曲》,捧花生的《秦淮花舫录》,许豫的《白门新柳记》。。。。。。所以可以这么说,六朝金粉之地的秦淮河水,它所涵盖的不单是文人墨客们找到了一块寻芳觅艳之地,还有他们在秦淮河与青楼女子所勾兑出来的文化。六朝的兴叹,何止是一江春水。

  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然而,在我眼中,那秦淮河畔的女子们就是胭脂泪做的,眼角的一滴泪水沾上了秦淮女子双颊的脂粉,渗进了女子的爱恨情仇,融入了女子的精气魂魄。胭脂泪化成秦淮水,始终依伴着这方水土,在琵琶酸楚的琴声中,令人更感凄凉悲怆。琵琶弦语诉苦情,秦淮八艳留芳名

  一个女子,一条长河,一段历史,一曲悲歌,女子们的喜乐点滴都成秦淮历史长河里层层涟漪泛后的余波,就在时间老人手中划动的船桨震荡出的波纹推动下越传越远,逝去在秦淮河面上那一澜又一澜的波痕之中…

顾眉生.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幻絮语 于 2013-6-30 02:39 编辑

  
长斋绣佛——长斋绣佛卞玉京


1.jpg


  卞玉京,名赛,又名赛赛,因后来自号“玉京道人”,习称玉京。她出身于秦淮官宦之家,姐妹二人,因父早亡,二人变身为歌妓,卞玉京诗琴书画无所不能,尤擅小楷,还通文史。她的绘画艺技娴熟,落笔如行云,“一落笔尽十余纸”喜画风枝袅娜,尤善画兰。

  18岁时游吴门,留居虎丘,“湘帘棐(fei3)几,地无纤尘。”卞玉京一般见客不善酬对,但如遇佳人知音,则谈吐如云,令人倾倒。即《板桥杂记》中所云:“见客,初不甚酬对;若遇佳宾,则谐谑间作,谈辞如云,一座倾倒。”后来回到秦淮,遇到战乱,便又游历吴门。吴梅村所作的《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便是写在此时。诗中道出了玉京在这十年中颠沛飘零的情景,点出了清军下江南、玉京“弦索冷无声”,一派凄凉状况。后来,卞玉京嫁给了一个诸侯,因不得意,遂将侍女柔柔进奉之,自己乞身下发,在苏州出家当了女道士,依附于70余岁的名医郑保御,郑保御筑别宫资之。卞玉京长斋绣佛,持课诵戒律甚严,为报郑氏之恩,用3年时间为郑氏刺舌血书《法华经》。后来隐居无锡惠山,十余年后病逝,葬于惠山柢陀庵锦树林。

  大约,就是这样了。

2.jpg


  柳如是有自己的声音,董小宛有执着的行为,到了卞玉京这里,却免不了一片空荡荡的沉寂。她不是没有个性的人,画兰后笔落十余纸的淋漓,微曛后唾珠吐玉的风华,乃至以舌血书经的自虐,都流露出内心的深切和激烈。

  但她偏偏,又是一个非常压抑和自持的人。不论是性格决定命运,还是命运决定性格,生活,终究没有给她一个舒展内心的机会。那些

  深藏如酒的激烈,独自酝酿的话语,可能绽放的精彩,都深埋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她生命的热量和力度,都不足以穿透时空人世的屏障,可见的,只有那些擦肩过客无关痛痒的记录。

  卞玉京不说话,那么,我们只好来看吴伟业了。在吴伟业的记录里,看他眼中的她,他笔下的她,他记得的她。有人会问,吴伟业是谁?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还记得在陈圆圆那期节目中开头我所读的那首《圆圆曲》吗?吴伟业,便是写了《圆圆曲》的那个吴梅村。

  卞玉京和吴伟业的相遇,也算晚明才子佳人的典型情境——江乡风暖,花信催人,一次宴席或者雅聚,名姝文士参差间坐,推杯问盏,酒意酣然。

  晚明的文人世界很有些世纪末的奢华,相比今日的富贵豪门,明星名媛,也不过是文人代替了富人,毕竟当年流行的,是余秋雨先生号称“想想都觉得温暖”的以文取士;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是准政客的凭证。

1.jpg


  言归正传,崇祯十四年春,吴梅村在南京水西门外的胜楚楼上饯送胞兄吴志衍赴任成都知府,在这里他遇见了前来为吴志衍送行的卞玉京姐妹,看到卞玉京那高贵脱俗而又含有几分忧郁的气质,不由想到江南盛传的两句诗:“酒垆寻卞赛,花底出陈圆”。席间吴又对卞玉京的文才进行了探试,令吴不由倾倒,以后二人交往频繁,感情渐深。

  在一次喝酒交谈中,卞玉京酒酣之后趁机问吴伟业:“可有意乎?”,有托付终身的探寻。吴伟业佯装不解,卞玉京也只好“长叹凝睇,后亦竟弗复言。”没有再提过这件事情。吴伟业不敢答应卞玉京,据说因为吴听到一个消息:崇祯帝的宠妃田氏的哥哥田畹最近来金陵为皇帝选妃,已看中陈圆圆与卞玉京等。吴伟业在权势赫赫的国舅前胆怯了,只在卞玉京的寓所吹了几首曲子便凄然离去。另外,一些学者的正式研究却得出两个不同的原因:一、吴伟业不敢接受卞玉京是因为当时朝廷规定官员不得在就任地娶当地姬妾;二、吴伟业中崇祯四年榜眼之后,崇祯皇帝赐假令其回乡成婚,吴不想为一个风尘女子而破坏了这个光荣的“赐婚”。可笑的是,大约一年后,明朝灭亡。

  我不清楚卞玉京的表白是不是断断续续的暗示流露在他们的交往中。一个明慧而隐忍的女人,一个敏感而游移的男人,应该有很多令人回想的瞬间吧,如吴伟业多年后所写的,“却悔石城吹笛夜,青骢容易别卢家”,“记得横塘秋夜好,玉钗恩重是前生”,

  美好而含蓄,情意绵绵,写满微妙与惆怅,期待与错过。

  其实这样的故事,也没有什么稀奇,说到底,他们是文人和倡女,官僚和名妓。他的生命里有君王恩遇,朋党期许,家人厚望,他的声望、前途和考量如此之大,温言款款的卞玉京,也就是一段风雅的艳遇罢了。她的美好和情意,吴伟业不拒绝得到,但从没打算付出。暧昧不是错误,倒是游戏的本质,薄幸也好,多情也罢,一切本当如此,放在太平年代,也不过他离去,她别嫁,繁华人世,熙熙攘攘,大家各有各的出路,这点微渺的情愫,充其量,是人生浩淼里的一点胭脂色,无名无姓留在野史诗话里,连传奇八卦都上不了。可偏偏来得是乱世。

  等到风雨骤至,长夜无边,等到残灯飘零,江湖路远,当年的寻常杯酒,也成了对桃李春风难以释怀的记忆。

  甲申年,李自成的大军攻占了北京,崇祯皇帝自尽煤山。紧接着,吴三桂向清军打开了山海关的大门,满洲八旗的铁骑,和明朝降将的

  军马,席卷全国。世事倾覆,悲歌四起,今日的我们,尽可以在重重因果下整理一个时代覆亡的种种必然。但,身处其间的人们呢?

  明的社会意识里,不乏世事飘摇的恐惧,风雨欲来的预感。可有时,深重的末世感,亦能转化为对短暂繁华的眷恋与麻醉。《桃花扇》的开篇里,这样说道,“大事已不可问,我辈且看春光”。

  晚明的政治舞台上,并不只有皇帝的奋斗与疯狂,小人的伺机与得志;《桃花扇》里的李香君曾经骄傲地宣告,“东林伯仲,青楼皆知敬重”,可是,深浸着现实与政治的地方,绝不可能只有文章千古,道德意气。那些在我们的绯闻八卦中飘来飘去的名字,都是当时政治游戏里的大大小小的玩家——成败皆有,输赢不定,也许朝夕不保,亦可活人死人。

  多年后,吴伟业临终遗嘱,在自己的墓碑上,这个昔日东林复社核心人物,只留下“诗人吴梅村”这个唯一的称号。“世人无限风波苦,输与江湖钓叟知”,诗文里他的形象,似乎就是这样,软弱,游离,无奈,在改朝换代的滔天巨浪里,不由自主,充满被动、自责和怨艾。

  在主动仕清却头破血流后,吴伟业会念念不休地感慨,自己是“文人本性,误入公卿”,所谓“误尽平生是一官”,可头撞南墙之前,谁又能说,他的低调下,不是主动与热衷呢?毕竟,老成持重从来是传统政治游戏里的加分项;吴伟业在爱情上的暧昧含糊,反映在政治斗争中,未必不是谨小慎微。卞玉京等不到他的承诺,政敌们却也抓不到他的口实。这个情场上的懦夫,照样一分不少地消受着佳人的美艳情深;政坛上,他好似无魄力,却未必做不了一个成功的小小玩家——假以时日,步步为营,又焉知没有“扮猪吃老虎,闷声发大财”的一天?

  不过,这一切,随着明朝的覆亡,满洲的入主,都改变了。

  活,还是死?剃发,还是处决?存留,还是消失?投降,还是,永远与政治和权力告别?

  吴伟业活下来了,剃了发,没有主动投降,从纷纷战乱中匀得一口气,算是选择了隐居。那么在这段兵荒马乱,生灵沸喧的日子里,卞玉京到哪里去了?可是,你看这人事更迭,风云变换,江山易主,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么热闹激荡的戏文里,哪里又有欲说还休、含情凝睇的地方?

  顺治七年的一天,卞玉京在钱谦益的撮合下到钱谦益府中,打算与吴伟业见面,抵达后又直接到钱夫人柳如是卧室,声称补妆后再出来相见,紧接着又借口旧疾复发而拒绝见面,只说将来要见吴伟业时自然会写信约下时间地点。吴伟业心中懊悔无比,写下了《琴河感旧》四首诗。

  所谓“相见争如不见,见面不如怀恋”面对这位被自己好事老公盛情请来,却满目仓皇的飘零姐妹,身居内室的柳如是,可能也未必赞成卞玉京这么仓促出场,去和那个薄幸的软弱男人,上演久别重逢的戏码。

1.jpg


  当然,还有个含糊的理由,据吴伟业的记录,此时的卞玉京“憔悴自伤,亦将委身于人矣”,——乱世飘零,为了安全和生存,柔弱的女萝枝,总要找一个依靠。“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林”,人生到了这一步,各走各的路罢了,还不如避一分危险,免一分嫌疑。可是卞玉京是几年后才正式另适的,他们二人也并不像真到了罗敷有夫,江湖两忘的地步。

  其实,从卞玉京的心理来看,这一段反反复复,彷徨无措,推托犹豫,也许并没有什么清楚明白的理由。这是意料之外的重逢,她手足无措,心乱如麻,不知如何面对吴伟业,更不知如何面对他身边的主人和宾客。众目睽睽下,就这么与他相见,这样的场面,实在是为难了这个酒意微醺下才可以暂时潇洒的女子:顾媚的八面玲珑她学得勉强,柳如是的胆略气势她也没有,更不像董小宛般,善于并且习惯以弱势借力——她从来是柔弱的,却又太注重内心的真实。

  破镜重圆也好,最后告别也罢,与吴伟业的相见,于他人,是难得的逸闻和热闹,于卞玉京,却是桃李春风最后的仪式。不论此刻之后是夏花绚烂,还是寒冬萧索,她都必须给自己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去酝酿,去经营。

  拖延到最后,她留下了一个余地,说,他日,自会登门拜访。

  几个月后,带着弟子柔柔,卞玉京真的乘着一叶扁舟,携琴而至。这是辛卯年的初春,新政权的占领渐渐成了被接受的事实,和风如故,人的内心,也多少沾染了时气的初苏,变得平静温和。他们的重逢,没有指责,没有怨怼;似乎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尘封的画卷渐渐舒展,梦中早已排演熟稔的戏文,一步步走到终场——每一句对白,每一分沉默,都和想象中一样,完整,默契,从容。

  在柔柔的侍奉下,卞玉京漫拂琴弦,一弹三叹。她感慨着中山王女的遭遇,“中山好女光徘徊,一时粉黛无人顾”,“南内方看起桂宫,北兵早报临瓜步”“可怜俱未识君王,军府抄名被驱遣”;她简述了自己的逃难经历:“昨夜城头吹筚篥,教坊也被传呼急。碧玉班中怕点留,乐营门外卢家泣。私更装束出江边,恰遇丹阳下渚船”。这不是一个私密的场合,在座的还有不少别的客人,他们都经历过明末那一场最后的奢华,,“月明弦索更无声,山塘寂寞遭兵苦。十年同伴两三人,沙董朱颜尽黄土”,当年的狭邪艳冶里,留下了多少人的真情假意,一场战乱,可以铺陈多少意外的结局,又可以埋掉多少故事的尾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况曾相识?面对一身道袍的卞玉京,满堂宾客为之泣下。

2.jpg


  据说,这次卞玉京告辞后,吴伟业长途相送,二人乘舟再过横塘,他将四首《琴河感旧》亲自写下,赠给玉京,还题了一首《临江仙逢旧》:

  “薄幸萧郎憔悴甚,此生终负卿卿。”

  时至今日,还总有好事者责怪,这吴伟业,都有了负心薄幸的觉悟,怎么还是只会念叨“此生终负”,依旧,一点实质性的动作都没有?

  可是人,永远习惯在自己的生活里妥协推诿,在别人的故事里等待奇迹。

  也许,是世事更迭,人生惨淡,也许,是覆水难收,去者难留;又也许,分割人们的,只是愿望和意念的深浅。我不知道,这一次横塘过访,在卞玉京的心底,是绝然的终结,平和的放弃,还是一次最后婉转的等待?可,我们故事的男主角,能说的,依然只有一句:此生终负卿卿。

  “薄幸萧郎憔悴甚”,有谁能分清,吴伟业是在伤悼卞玉京,还是在伤悼自己,抑或,这种青衫红粉的共鸣,本就是他们间剩下的最真诚的联系。后半生的耻辱挫折,伤痛哀悔,注定,卞玉京,身在局外。桨声依旧,轻舟渐远,就这样,为这份蹉跎的情感,定下了一生的基调,写完了最后的结局。

  两三年后,卞玉京有过一次不如意的婚姻,最终“乞身下发”,让柔柔代替了自己。后来,她依靠年迈的良医郑保御生活,“长斋绣佛,持戒律甚严”,并曾以针刺舌,血书一部《法华经》,以报恩人。十余年后,卞玉京去世,以道人身份,葬于无锡惠山。

  吴伟业自然热闹许多。顺治年间,降清的汉臣们以南北为派,恢复了互相争斗的兴致。吴伟业的儿女亲家陈之遴时为汉臣首辅,南派领袖,这样的局势下,吴伟业终于出山仕清,却因为党争落败,再度罢还。时人讥刺“钱牧斋、吴梅村、龚芝麓、陈素庵、曹倦圃为江浙五不肖,皆蒙面灌将人也。”耻辱混和着失败,吴伟业的悔恨自责,至死未休。

  六十岁后的一天,垂垂老去的吴伟业来到了惠山卞玉京的幕前。失去了事业的热望,赔光了道德的骄傲,在她的墓碑前,他又一次感慨成章,诗句里,没有“悠悠生死别经年”,没有“纵使相逢应不识”。因为此时此刻,长眠地下的卞玉京,在他心里,既非亲人,亦非爱恋。她是曾经的绮梦,短暂的风景,是吴伟业用来拾捡记忆的,一页墨兰书签。

  也许,卞玉京是早已低了头,认了命。在从容讲述中山王女故事的那一刻,在琵琶别抱的那一刻,在祝发入道的那一刻。飘零有归,两情相悦,人生静好,她的愿望很简单,失望也

  很简单。纷纷然的乱世里,既然王公贵胄可以飘零如斯,自己的遭际,又有什么可说?朝代更迭也好,亲人离丧也罢,在她的生命里,一切,只是契机,只是理由,让久积的疲惫和失落找到出口;然后低头,认命,心甘情愿地,步入茫茫人海,慢慢走以后的路。

  《相约星期二》里有句名言,“与自己和解,是人生最难的事情”;也许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与自己和解,是人生最后的艰难”,因为,和解之后,我们便不再勉强,不再等待,不再坚持。那些缠绵的焦灼,孤单的痛楚,未尽的执念,在放手的一刻,都将如开过和未开的花朵,随风而落。

  ——纷纷烟尘,归于泥土,余生平静,一如归宿。

  可是,有些事,谁能说得清因,谁能说得清果,谁能真正放下,谁能彻底解脱?

  “长向东风问画兰,玉人微叹倚阑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伴随卞玉京的,是平静的释然,还是哀怨的寂寞?

  我们只知道,很多年后再次与吴伟业相见,卞玉京,执方外礼而已。

  沉默是最后的尊严,遗忘是永久的纪念,陌生是一切的终点。

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幻絮语 于 2013-6-30 02:49 编辑

  
红泪沾衣——风流女侠寇白门


1.jpg


  有的女人似水,有的女人如火,在秦淮八艳中,不仅有如董小宛那般柔情似水的女子,也有像寇白门一样炙热如火的女子,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她,那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秦淮八艳的第六位美人,风流女侠,寇白门。

  寇白门名湄,字白门,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之一。其寇家是著名的世娼之家,她是寇家历代名妓中佼佼者,《板桥杂记》曰:白门娟娟静美;跌宕风流,能度曲,善画兰,相知拈韵,能吟诗,然滑易不能竟学。余怀称她“风姿绰约,容貌冶艳”。“今日秦淮总相值”,是钱谦益对寇白门的才与貌的赞誉。正是白门为人的单纯不圆滑,决定了她在婚恋上的悲剧,而寇白门的这一生,也充满了许多传奇色彩。

1.jpg


  崇祯十五年暮春,声势显赫的功臣保国公朱国弼,在差役的护佣下来到了钞库街寇家,几次交往后,白门对他产生了良好印象,斯文有礼,温柔亲切,所以在朱氏提出婚娶时便一口同意。是年秋夜,17岁的寇白门浓妆重彩地登上了花轿。明代金陵的乐籍女子,脱籍从良或婚娶都必须在夜间进行,这是当时的风俗。朱国弼为了显示威风和隆重,特派5千名手执红灯的士兵从武定桥开始,沿途肃立到内桥朱府,盛况空前,成为明代南京最大的一次迎亲场面。

  然而好景不长,朱国弼实际上是一个圆滑狡黠的官僚,他迎娶寇白门是一时的需要,数月后他那儇薄寡情便渐渐暴露,遂将寇氏丢在一边,依旧走马于章台柳巷之间。

  1645年清军南下。朱国弼投降了清朝,不久尽室入京师,又被清廷软禁。朱国弼欲将连寇白门在内的歌姬婢女一起卖掉,白门得知后,对朱国弼云:“若卖妾所得不过数百金……若使妾南归,一月之间当得万金以报公。”朱国弼思忖后遂应允,寇白门短衣匹马带着婢女斗儿归返金陵。寇氏在旧院姊妹帮助下筹集了2万银子将朱国弼赎释。

  这时朱国弼想重圆好梦,但被寇氏拒绝,她说:“当年你用银子赎我脱籍,如今我也用银子将你赎回,当可了结。”

  寇氏归金陵,人称之女侠,她“筑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相往还,酒酣耳热,或歌或哭,亦自叹美人之迟幕,嗟红豆之飘零”。

  经过此番感情打击后,寇白门也想过要嫁一个人,做一个寻常妇人,于是,她选择嫁给了当时扬州的一个孝廉家庭,这算当时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但婚后二人是貌合神离,很不得意,气味不投、性格不合,所以很短时间也就分开了。

  人的命运或许早早就被确定了,当她的性格成形,她就没有更多的路可以选择。比较而言,秦淮河畔的绮靡风月,可能比普通人家的绿篱红墙更加适合寇白门这一不甘平庸的女子。

  于是寇白门再次回到了青楼,过回了灯红酒绿、对酒当歌的日子。但是据余怀的《板桥杂记》记载,在那些热闹喧嚣的表面,埋藏了寇白门深深的悲哀,她心里非常地惆怅,常常是感叹自己青春不再,所以她有时候有一些钱,就很无私地赞助一些落魄的公子和潦倒的姊妹。

3.jpg


  在与她交往的诸多少年之间,她很中意一个名叫韩生的少年,这韩生对她也不错,所以他们交往了很长时间,而寇白门处处帮助他,经济困难时的资助,心情郁闷时的嘘寒问暖,可谓是无微不至。

  有一次韩生来了以后,正好寇白门生病,所以非常伤感,她处处顾忌到别人对她的态度,在意她的容貌、年龄,所以这次韩生来了以后,白门便拉着韩生,说要与他共寝,可韩生却找理由推托,虽白门紧紧拉住他的手不放,韩生后来还是找了一个理由跑了。

  白门感到很失落,但对她打击更大的在后面。就是这一天晚上,韩生走后,她支撑着病体起来,忽然听到隔壁有笑声,她感到奇怪,循着笑声而去,探到门缝一听,原来韩生并没有走,而是在跟她年轻的侍女嬉笑打骂调情。这令寇白门气恼至极,感觉到被人欺骗,于是她就冲进门去,拿了一个棍子打了侍女数十下,然后指着韩生的鼻子骂他,说他是衣冠禽兽,辜负了自己对他的一腔真情,这一气一怒之下,白门的病情加重了,没过几日,这一代女侠便魂消香断在秦淮河畔了。

5.jpg


  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里,有人这样评价女主人公安娜,说她太热情,她心里时时都有一团火,她被那团火烧得实在难耐,所以,安娜的死,可以归结为热情过度。我想,寇白门是否也是这样呢?朱国弼将她伤的体无完肤,可她却好象从来都学不会,将温度调低,如一只即将熄灭的小火炉般,缓缓地放出一点点余热,可这点余热,也被韩生无情地浇灭了。我一直觉得,世界上最残忍的事情,莫过于英雄末路,美人迟暮。寇白门无法避免衰老,可她却不愿意接受,她的精神像火焰,她的身体则如灯里的油,岁月越深,两者越不协调。就算她不甘心,就算她拼尽心力,试图把那微弱的光芒,烧成成宏大的火焰,但最后,也只是在那样一场火中,燃烧了自己。

  当时文坛祭酒的东林领袖钱谦益作《寇白门》诗追悼曰:“寇家姊妹总芳菲,十八年来花信迷,今日秦淮恐相值,防他红泪一沾衣。丛残红粉念君恩,女侠谁知寇白门?黄土盖棺心未死,香丸一缕是芳魂。”

1.jpg


  说到这里,难免会觉得有些悲哀。张爱玲说,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寇白门的荣与哀,全部与男人有关,想想,真得用张爱玲用过的那个词——悲怆来形容。

  有时我会想,为何在受过朱国弼给她的感情打击后,寇白门还是义无返顾地又将感情托付在了韩生这样一个风流少年的身上,也许是因为像寇白门这样的奇女子,她真正需要一个懂她、爱她、呵护她的人吧,只可惜她一生中都没有见到,一身的奇侠,一身的剑气珠光,就这样被埋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寇白门的人生,我觉得或许可以写成一个希腊神话式的故事,某一个人,被自己心里的火烧死了,目击者可以证明,那的确是一场非常非常美丽的火灾。寇白门生命中的男人无论皇亲国戚也好,文弱书生也好,最后没有一个能承担得起这从风尘烟花之地走出来的女子,所以无论她如何地豪侠,如何地仗义,也只能是“香丸一缕是芳魂”了。

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幻絮语 于 2013-6-30 03:13 编辑

  
清雅幽兰——灵秀多才马湘兰


1.jpg


  何处风来气似兰,帘前小立耐春寒;

  囊空难向街头买,自写幽香纸上看。

  偶然拈笔写幽姿,付与何人解护持?

  一到移根须自惜,出山难比在山时。

  这首诗,乃是如今日本东京博物馆中,收藏着的一幅中国明代的“墨兰图”上所提,此画并非出自名家大师之手,而是明神宗时期的秦淮名妓马湘兰所作,却被日本人视为珍品。

  马湘兰(1548—1604)可以称为明代的女诗人、女画家。据《秦淮广记》载,她名守真,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娘”。她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故有“湘兰”著称。她相貌虽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属“秦淮八艳”之一,称“灵秀多才”。

  1、马湘兰的气质

  马湘兰相貌虽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这样的女人如沐春风,气场很强,一下就让人迷失在她的眼眸里。她纤眉细目,瘦弱如柳;却也皮肤白腻,娉娉婷婷。凭着她这只是中等的姿貌,能在步步美人的秦淮河畔崭露头角,主要得力于她清雅脱俗的气质和出类拔萃的才华。她除了能吟诗作画外,还善谈吐,与人交谈,音如莺啼,神态娇媚,依依善解人意,博古知今,每能引人入胜。就这样,她在秦淮河畔渐渐成为红人,门前宾客穿梭如织,而且多是些有身份,有教养的文雅客人。靠着客人的馈赠,马湘兰也积蓄了一些钱财,便在秦淮河边盖了一座小楼,里面花石清幽,曲径回廊,处处植满兰花,命名为“幽兰馆”。她“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这样的女人如沐春风,气场很强,一下就让人迷失在她的眼眸里。马湘兰出则高车驷马,入则呼奴唤婢,虽为青楼女子,却有着贵妇人一般的气派。

  马湘兰在青楼数十载,门前车马始终不断,史称“凡游闲子沓拖少年,走马章台街者,以不识马姬为辱”,马湘兰的魅力不以容颜取胜,这造就了她的使人称奇之处----其魅力不随青春的流逝而减损。在她年方半百之时,还有一少年对她迷恋不可自拔,指江水为誓,说要娶她为妻。马湘兰不愿少年因为一时沉湎自误青春,劝那少年打消此念,说“宁有半百青楼人,才扎箕帚作新妇也”,少年不肯,马湘兰只得借助官府使其离去。在她五十六岁那年,曾为昔日恋人王稚登登门贺寿,依旧引人竞睹风姿,时人称其“容华少减,风韵如故”

2.jpg


  2、马湘兰的傲气

  马湘兰能将诸艳群芳全压下,做到金字塔尖的位置,马湘兰凭借的,是一份不让须眉的豪爽。据记载,马湘兰意气豪侠,轻财重义,而且为人洒脱,不拘小节,“时时挥金以赠少年,步摇条脱,每在子钱家,弗翻也。”然亦颇有倔强之处。比如,她“不接粗客”,不论你有多少钱,或者自问多有才学,只要她觉得你这人俗不可耐,一律闭门挡驾。因为心高气傲,马湘兰得罪过不少人,甚至有一次还遭人寻事告状,而主审此案者又恰在当年曾被马湘兰拒之门外。此人存心羞辱,审问时说:“人传马湘兰了不起,看来不过徒有虚名。”马湘兰身陷囹圄,毫不示弱,针锋相对地回答:“正因昔日徒有虚名,固有今日不名奇祸!”,讥讽主事挟私报复。主事见她答的巧妙,不由一笑,将她释放。

  后来,马湘兰碰到了一个真正的坏人。此人见马湘兰门前终日车水马龙,以为必有油水可榨,敲诈了五百两银子还不过瘾,却不知马湘兰出售大方,积蓄并不丰厚。眼看贪官污吏来势汹汹,一向潇洒的马湘兰也慌了手脚,到底是女人,心理素质不过关,一时间惶惶然竟觉得命不可保。就在这时,一个老朋友出现在她眼前。老朋友叫王稚登,是吴中最负盛名的书法家,马湘兰本人是画兰的高手,两人算得上文墨朋友。书法家光临的那一刻,正撞见马湘兰最为脆弱的瞬间,披发赤脚,目皆哭肿,跟平日里特立独行风采四射的形象判若两人,惨兮兮的,实在是可怜。

  可怜,是可爱的别称,放在把自己包裹得很好的女人身上尤其是,王先生不由动了恻隐之心。最终帮助马湘兰脱离困境,感激之余,意欲以身相许,却被王稚登所拒:“脱人之厄因以为利,去厄者之者几何?”然而从此却成就了二人长达数十载的情缘。

  3、马湘兰的爱情

  王稚登的形象,经过这一曲英雄救美,变的前所未有的高大,通身上下散发出温煦迷人的气息。马湘兰越过感恩,抵达爱情,她提出要嫁给他。却被王稚登所拒:“脱人之厄因以为利,去厄者之者几何?”这一年,马湘兰三十岁左右,王先生大她十三岁。然而从此却成就了二人长达数十载的情缘。

  王稚登(1535—1612)字百谷,先世江阴人,移居吴门(今苏州)。少有文名,善书法,4岁能属对,6岁善书擘窠大字,10岁能作诗,长而骏发有盛名。嘉靖末他入太学,万历时曾召修国史。王稚登来到文徵明门下,振华后秀,重整旗鼓,主词翰之席三十余年。嘉、隆、万历年间,布衣、山人以诗名者有十数人,然声华显赫,稚登为最。他的书法,真草隶篆皆能,人们争相收藏他的作品。所以,后人称其为吴门派之后劲,也是吴门派末期的代表人物。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云稚登:“名满吴会间,妙于书及篆、隶。闽粤之人过吴门者,虽贾胡穷子,必踵门求一见,乞其片缣尺素然后去。”

  马湘兰与王稚登间不只是男女之情,也是文字知己,诗画情缘。他们总是借吟诗酬唱,赠物留念来寄托彼此的深情。王稚登常是马湘兰画作的第一个鉴赏者,马湘兰的许多画上都有王稚登的题诗作跋,《湘兰子集》也由王稚登为之作序,而后世流传的一方王稚登赠送马湘兰的名砚上,则有马湘兰的题铭:“百谷之品,天生妙质。伊以惠我,长居兰室”。马湘兰曾多次以题诗的方式对王稚登表达以身相许的意愿,王稚登对其心意自是了然。然而这个谈情说爱很有一套的“才子”也和绝大多数青楼客一样,一但论及婚嫁就顿时成了“行动上的矮子”。对他自己的推诿搪塞,据他自己表示,是因为自己仕途不顺。不想耽误马湘兰的“前途”。这实际上是一种托词——所谓顾及马湘兰前途云云,不过是对自己不敢对感情负责任的冠冕自辨罢了!

  马湘兰对待爱情的态度,是她又一不凡之处。像这种才情出众,又特别执著的女子,一但感情不如意,往往容易走两极----或是慧剑斩情丝,决绝至不留转圜余地,或是不顾自尊,痴缠不断,直到对方让步为止。马湘兰不同。一方面,她体谅王稚登的顾忌,几翻试探得不到回应,便不再相逼。另一方面,她也没有自怨自艾,让自己被哀伤怨恨纠缠。她更没有自欺欺人,强迫自己忘记对王稚登的爱。她依然忠诚于自己的真心,依然如故地付出着真情,依然甘为王稚登的红颜知己,只是不再提嫁取之事。

  再后来,王稚登去了姑苏定居州,与身居金陵的马湘兰仍然保持着书信往来,三十年不曾间断。马湘兰在爱情方面表现出女性爱情中罕有的自尊和骄傲----她不肯因为命运的捉弄而违背真心地舍弃爱情,也没有为了屈就爱情而把自己变得多愁善感或低声下气,她尊重了自己所爱的人,也尊重了自己。做不成夫妻还可以做朋友,做一生的知己----即使在现代情侣间,能够真正做到这点的也有限,何况是个四百年前的青楼女子?王稚登能得到马湘兰这样的红颜知己,实是三生之幸。王稚登七十寿诞时,马湘兰抱病赶到姑苏,为他举办了隆重的祝寿宴会,“宴饮累月,歌舞达旦”,她重亮歌喉,轰动一时,“吴中啧啧夸盛事”。为相恋三十余年的王郎高歌一曲,王稚登听得老泪纵横。相信他能明白马湘兰的一片苦心。

3.jpg


  4、马湘兰的舞姿

  杏花屋角响春鸠,沈水香残懒下楼。剪得石榴新样子,不教人见玉双钩。

  这是一位文人讥讽马湘兰的脚的一首诗。这个文人开玩笑说,马湘兰做了一件新裙子,遮住两只脚,使别人看不见它们了。马湘兰生就一双大脚,也就是说没有缠足,马湘兰的“天足”,对于她的舞蹈造诣一定很有裨益----随着缠足之风日盛,女子舞蹈的发展受到严重阻滞(包括姿势,力量,持续时间等方面),汉唐时期许多著名舞蹈到了明清时期逐渐后继无人,实乃中华文化之一大损失。(就古代宫廷舞蹈而言,与旗装的推行也关联甚大,此不赘述)马湘兰以一双健康的“天足”起舞,其舞姿妙曼,挥洒自如,远胜“三寸金莲”的舞者,也是不难想见的吧。如果不是这样,何以在王稚登七十大寿时,仍可以挥洒自如,通宵起舞。据史载,马湘兰善歌舞,具体怎么个舞法,倒记载的不多,根据马湘兰的天足来看,由于马湘兰的脚没有受到过摧残,歌舞的种类应该是比较多的,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5、马湘兰的书画

  马湘兰在绘画上造诣很高,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连三次为《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诗,共72句,记载在曹寅的《栋亭集》里。《历代画史汇传》中评价她的画技是“兰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袭其韵”。在北京故宫的书画精品中也间杂着马氏的兰花册页,发着独异的光彩,她的绘画在国外一直被视为珍品。在文学上马氏亦颇具才华,曾撰有《湘兰子集》诗二卷。另有传奇剧本《三生传》剧本。

1.jpg


  马湘兰故居

  马湘兰的画常以兰花为主,以竹石为衬托。她的兰竹画技,在当时后世都有很高评价,许多评品诗画的著作都对其兰竹画作有所点评或收录。《无声诗史》记马湘兰的画“兰仿赵子固(赵孟坚),竹法管夫人(管道升),俱能袭其余韵。其画不惟为风雅者所珍,且名闻海外,逞罗固使者亦知购其画扇蔑之”,《历代画史汇传》也认同其“兰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袭其韵”,清人《经旧苑吊马守真文》云“余尝览其画迹,丛兰修竹,文弱不胜,秀气灵襟,纷披(木者)墨之外,未尝不爱赏其才”“天生此才,在于女子,百年千里,犹不可期”,曹寅曾在《栋亭集》中三次为《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诗,共72句。。。。。。。时至今日,马湘兰画作流传于海内外各地,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马湘兰的《兰竹石图》卷、《兰竹图》扇、《兰竹石图》扇、《兰竹图》轴、《兰石图》扇、《兰花图》卷、《兰竹水仙图》轴,上海博物馆藏有其《兰竹湖石扇》《兰竹扇》,广东省博物馆藏有其《兰竹石图轴》,苏州博物馆藏有其《兰竹图卷》,日本东京博物馆藏有其《墨兰图》,美国私人藏有其《兰竹石图轴》,CEMACtd。藏有其《兰竹石图卷》,前段时间还出现了韩国人收藏的马湘兰画作。

  马湘兰爱画兰花,很大程度是寄托自身志趣。或许因为这个缘故,她笔下的兰花不重外在形态的细致刻划,而注重张扬了兰之飘逸洒脱的韵致,所绘墨兰犹其“潇洒恬雅,极有风韵”。她在一副《双勾墨兰图》轴上所题的:“幽兰生空谷,无人自含芳;欲寄同心去,悠悠江路长”,正是她的心灵写照。

  6、马湘兰的归宿

  王稚登70大寿时,马氏集资买船载歌妓数十人,前往苏州置酒祝寿,“宴饮累月,歌舞达旦”,,在姑苏盘桓了两个月后,马湘兰返回金陵,已是心力交瘁,油残灯将熄。不久的一个午后,已有预感的马湘兰,仔细地沐浴更衣,然后端坐在“幽兰馆”的客厅中,她命仆人在她座椅四周,摆满了含幽吐芳的兰花。在沐浴更衣后,从容端坐在放置了许多兰花的房间内,静静礼佛,直到逝世,年57岁。马氏死后葬在其宅第,今白鹭洲公园的碧峰寺附近。

  绝壁悬崖喷异香,垂液空惹路人忙;

  若非位置高千仞,难免朱门伴晚妆。

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9 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梦幻絮语 于 2013-6-30 03:45 编辑

  后记:江右/周高潮

1.jpg



  “秦淮八艳”是明末清初名噪南京(金陵)秦淮河上的八个南曲名妓,所指一直众说纷纭。1991年,笔者曾在《江苏工人报》上做过一篇《“秦淮八艳”小考》,近日重读明朝遗少余怀的《板桥杂记》,自觉有正本清源重订之必要。

  南京,是朱明王朝的开朝之都和留都,明末清初,时逢乱世,城内名流荟萃、佳丽云集,时有马湘兰、郑如英、赵丽华、朱泰玉号“四美人”。特别是十里秦淮河,长板桥之畔、桃叶渡两岸,勾栏瓦舍鳞次栉比,商女曲伎如云,是闻名遐迩的“红灯区”,其中才貌双全、声色俱佳且为时人所公认的名妓,见于余氏《板桥杂记》中的就有20多个。但没有后来跻身于“金陵八艳”之列的柳如是和陈圆圆,可能是余氏认为柳原本是嘉兴的青楼女子,出名不在秦淮,后嫁钱谦益来金陵定居,其时已从良了;而陈是苏州名妓,偶尔来秦淮也只能算是“客串”。当时,金陵城内并没有“八艳”的说法,现在如果一定要在秦淮河上推出名声最响的前八位佳丽,按照余氏的记载应该是:“妓家分别门户……李、卞为首,沙、顾次之,郑、顿、崔、马,又其次也。”即:李香君(名香,雅号“李扇坠”)、卞玉京(名赛,字赛赛)、沙才、顾横波(名媚、眉,字眉生,又号智珠、善才君、梅生,婚后更名善持)、郑如英(字无美,名妥、妥娘)、顿文(字小文、琴心)、崔科、马娇(字婉容)。

  笔者以为:后来海内文人骚客特别是明朝的遗老遗少们,仿效古制“八景”、“八宝”、“八珍”之说,根据当时秦淮和曾与金陵结缘之名妓(包括在籍和客籍)的沉浮以及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推出了一个“金陵八艳”,并在余氏的记载上有所增删。根据现存于江苏如皋冒辟疆和董小宛故居“水绘园”中《金陵八艳》壁挂的说明内容及排序,她们是:陈圆圆(本姓邢,名源,字琬芬)、马湘兰(名守贞,又字玄儿、月娇,人称“四娘”)、卞玉京、寇白门(名湄)、李香君、顾横波、柳如是(字河东、蘼芜)、董小宛(名白,字青莲、宛君)。尽管她们在活动的时间和地域上有一些参差,后人的相关排名顺序也不尽一致,但这八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除了容貌和才艺超群之外,都具有反清复明的民族气节,其命运和国运相连,有的天香几可倾国。因此这一说法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至清中晚期开始流传,甚至在其百年之后文学巨匠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中也或多或少地看到当年“金陵八艳”事迹和身影。又由于这八人多为秦淮名妓,秦淮又在金陵城内,加之文人们的“秦淮情节”,故人们又称之为“秦淮八艳”(其实笔者以为还是称“金陵八艳”较为准确)。清末学者叶衍兰又专门为之撰刻了《秦淮八艳图咏》(现上海“朵云轩”有清光绪十八年羊城越花讲院精刊本存世)。现代作家张德义、刘培林的长篇小说《秦淮歌妓董小宛》(《董小宛传奇》),刘培林的传记文学《金陵八艳》,以及电视剧《董小宛》、《魂断秦淮》、《秦淮八艳》等文艺作品中关于“八艳”之名均沿袭此说。

董小宛.jpg


  当然,关于“秦淮八艳”,也有所好不一的:如台湾的郑经生在《董小宛之谜》一文中则将马湘兰换成郑妥娘;《秦淮艺妓董小宛》一书序中将马湘兰、陈圆圆换成了马婉容、郑妥娘;王德恒、陈予一的《顺治与鄂妃》一书中变动较大,它加上了李十娘(名湘真,字雪衣)、龚之路、黄艳秋三人,去掉了马湘兰、寇白门和卞玉京;还有以李贞丽、王月(字微波)、杨宛、王微替代马湘兰、卞玉京、顾横波和董小宛的。这些人物的增删,大多是源自余怀《板桥杂记》所述。于是有人提出不妨反效曹氏《红楼梦》中为“金陵十二钗”分册记载的办法,以余氏《板桥杂记》中所列秦淮众名妓为主,以清叶衍兰所刊流行版本的“八艳”即陈圆圆、马湘兰、卞玉京、寇白门、李香君、顾横波、柳如是、董小宛八人为“秦淮八艳”的正册;又列出副册八人:马婉容、沙才、郑如英、崔科、顾喜(亦名小喜,绰号“大脚”)、尹子春(名春)、李十娘、董年;又列出另册八人:葛蕊芳(名嫩)、李宛君(一名小大、李大娘)、顿文、米小大、王小大、张元(绰号“小脚”)、刘元、王月。合计24人,或称“秦淮二十四艳”。

  需要说明的是,余怀,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字澹心、无怀,号曼翁、广霞、壶山外史、寒铁道人、持老人等。原籍福建莆田,长期寓居南京,故常自称江宁余怀、白下余怀。时在金陵颇负文名,是秦淮河上的常客,与长板桥边的诸多名妓多有染,同人南京国子监司业吴伟业曾在《满江红?赠南中余澹心》一词中称:“此少俊、风流如画。尽行乐……”《板桥杂记》实际上是余公子亲历的真实记录和写照,其史料价值毋庸置疑。因此,研究“秦淮八艳”,不妨以此人此文为准。

2.jpg  



秦淮八艳的诗词


柳如是  
次韵永兴寺看绿萼梅作  
乡愁春思两欹斜,那得看梅不忆家.  
折赠可怜疏影好,低回应惜薄寒赊.  
穿帘小朵亭亭雪,漾月流光细细沙.  
欲向此中为阁道,与君坐卧领芳华。

顾媚 湖上怀  
最好西泠月夜路,美人容与放兰舟.  
林梢远火沉疏磬,桥外明星转画楼.  
近水云轻凉露下.遥山梦浅澹烟收.  
夭斜苏小前生是,有约清尊酹莫愁.

董小宛 绿窗偶成  
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独坐弄瑶琴.  
黄鹂亦似知人意,柳外时时传好音.  
陈圆圆 转运曲--送人南归  
堤柳,堤柳.不系东行马首.空余千缕秋霜,凝泪思君断肠.肠断,肠断.又听催归声唤

李香君 题女史卢允真寒江晓泛图  
瑟瑟西风净远天,江山如画镜中悬.  
不知何处烟波叟,日出呼儿泛钓船.

寇白门 蝶恋花  
眉淡衫轻春思乱.不怪无情,反受多情绊.怕上层楼凝望眼,落花飞絮终朝见. 钗凤暗敲双股断.划损雕兰,一一相思遍.香袅兽炉空作篆,茶麻开谢闲庭院.

卞玉京 题自画小幅  
沙鸥同住水云乡,不记荷花几度香.  
颇怪麻姑太多事,犹知人世有沧桑.  
马湘兰 赋得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共举琼卮.  
酒是消愁物,能消几个时.

柳如是——  
肤似凝脂眉似柳,诗书礼乐冠江南。  
一朝夺得青溪魁,轻姿漫步秦淮岸。

李香君——  
玉肤金钗红罗裙,青丝飘飘及腰间。  
花扇轻摇香风飘,疑是天仙在人间。

陈圆圆——  
如花似玉姑苏女,昆曲书画压群芳。  
乱世桃花命多舛,颠沛流离遁空门。

董小宛——  
樱桃小嘴细柳腰,声若莺啼惹人怜。  
今朝觅得知心郎,长相厮守终无悔。

柳如是在喜船红烛下,写下了合欢诗四首:  
其一  
鸳湖画舸思悠悠,谷水香车浣别愁。  
旧事碑应衔阕口,新欢镜欲上刀头。  
此时七夕移弦望,他日双星笑女牛。  
傍曳歌阑仍秉烛,始知今日是同舟。  
其二  
五茸媒雉即鸳鸯。桦烛金炉一水香。  
自有青天如碧海,更教银汉作红墙。  
当风弱柳临妆镜,罨水新荷照画堂。  
从此双栖惟海燕,再无消息报王昌。  
其三  
忘忧别馆是侬家。乌榜牙墙路不赊。  
柳色浓于九华殿,莺声娇傍七香车。  
朱颜的的明朝日,锦障重重暗晚霞。  
十丈芙蓉俱并蒂,为君开作合昏花。  
其四  
朱鸟光连河汉深。鹊桥先为架秋荫。  
银缸照壁还双影,绛蜡交花总一心。  
地久天长频致语,莺歌凤舞并知音。  
人间若问章台事,钿合分明抵万金。


陈圆圆.jpg


  谁的眉眼温暖了帝王的薄寒、谁的素手痴情了卿相的酒盏?秦淮河悠悠千年流淌着的至今恐怕仍是无尽的愁怨。而自古红颜,莫不是行走在一个河山的刀尖,惯看尔虞我诈、夺利争权,谨小慎微却无法抵挡滔滔洪流赋予她们无法挣脱的锁链。

  秦淮河流淌了千年、也包容了无数朝代里或沉重、或清浅的失意怠倦,文人骚客、仕人遗老,居庙堂之高的贵人达官,带着一身的落寞、半世的羁绊,在这十里秦淮上,在微凉却又飘荡着迷离的夜色里,听听江南小调,品品香茗佳肴、美人在怀,丝竹犹耳。大抵可以用浅斟低唱挥一挥尘世的浮名、官场的跌宕。

  拨开历史的烟雾,想那晚明烟雨朦胧的三月、柳色抽新,华灯初上,轻纱幔绕的画舫、觥筹交杂、浆声回荡。香君、圆圆的窈窕身段、纤纤素手、婉婉歌喉、在灯影摇红里依稀可辨。沐浴着十里香艳、六朝金粉,不知是嗔、痴、羞、怨的灵秀红颜在飘摇的烟雨里长袖漫卷、舞尽一个朝代的婉转与缠绵。而南京、用六朝古都的繁盛执着,换来一个称作“秦淮八艳”的斑驳传说。


李香君.jpg


完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书吧发布的秦淮八艳——历史上秦淮河畔那些传奇女子的传奇故事(加分帖)帖子由网友提供或转载于网络,若发布的秦淮八艳——历史上秦淮河畔那些传奇女子的传奇故事(加分帖)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热书吧(itxts.net)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3 04:56 , Processed in 0.11177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